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月1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中央军委向武警部队授旗仪式在北京举行 新疆姐妹为振兴家乡快乐打拼 让山里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循着公平正义的“脚步” 捍卫法治“生命线” 广西10万贫困家庭学生享普通高中免费教育 女孩创业当“木匠”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家门进厂门 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新疆姐妹为振兴家乡快乐打拼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江平

□ 肖雪

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儿工委了解到,近年来,妇女就业水平得到提升,就业领域进一步拓宽,数十万女性走出家门进工厂,成为振兴家乡、改变自身命运的先行者。

1月7日,新疆喀什地区妇联党组书记李建英告诉记者,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带来的不只是身份的变化,更是生活的改善、观念的更新。在这点上,喀什地区各族姐妹做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

据了解,当前新疆正全面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南疆四地州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喀什、阿克苏等地采访中,三位女性成为振兴家乡、改变自身命运的模范样本。

 

古丽美拉:有了底气,自然就有精气神

 

古丽美拉·艾西木艾利在“卫星工厂”工作。

1月5日8∶30,新疆博乐市的古丽美拉·艾西木艾利家,厨房里热气腾腾,香醇的奶茶配上糕点就是她的早餐。早餐后,她迎来了忙碌的一天。

古丽美拉先将两个孩子送到村里新开的幼儿园,之后便来到不远处的工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28岁的古丽美拉是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介格得布拉格村村民,家中除了丈夫跟两个孩子外,还有年迈的婆婆。早几年,她跟丈夫承包了村里的35亩地,靠种棉花维生。

“以前就指着这几十亩地吃饭,钱根本不够花。”说起以前的生活,古丽美拉的表情有些苦涩。看到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古丽美拉也很心动,她说:“要不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我也想像朋友们一样找个工作,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工资卡。”

2017年3月,古丽美拉的愿望实现了。博州金三角工业园区管委会通过招商引资,在村里设立了一座“卫星工厂”,这是由新疆金三和集团有限公司开办的一家纺织服装企业,主要生产工装、棉被等出口产品。得知这个消息,古丽美拉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为“卫星工厂”的第一批工人。

经过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古丽美拉上岗了。“厂里主要是把一些半成品送来给我们加工,加工技术不复杂,实行计件工资。”她说,厂子离家只有几百米,下班就能回家做饭,照顾家人非常方便。

现在古丽美拉一个月可以挣到三四千元。在她的鼓励下,丈夫把家里的地包了出去,也腾出手去外面打工,家庭收入一下增加了不少。

“现在她就像换了个人,爱打扮、爱说话啦。”古丽美拉的工友帕买古丽·肉孜说,“有了工作,家庭地位也提高了。有了底气,自然就有了精神。”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蜕变,让古丽美拉笑容无比灿烂。谈到今后的生活,她说:“在‘卫星工厂’上班,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家里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阿孜纳古丽:不用再伸手向丈夫要钱

近些日子,阿孜纳古丽·瓦斯力早出晚归,家里许多事顾不过来。因为入冬后,她所在的巴楚县万合服装有限公司订单不断,她想多做衣服多赚钱。

1月7日,看到妻子这么忙,阿孜纳古丽当厨师的丈夫买买提·依明安慰她:“你安心上班,我的时间比较宽裕,接送孩子上学包在我身上。”

丈夫的理解让阿孜纳古丽心里暖暖的。

阿孜纳古丽在巴楚县英吾斯塘乡阿特恰帕尔村长大,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可在她内心深处,一直有个走出土地的就业梦。

十几年前的巴楚县交通、通信等设施条件不像现在,来投资落地的企业也很少。阿特恰帕尔村距离巴楚县城上百公里,阿孜纳古丽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县城,更别说找工作了。2005年,在亲戚的介绍下,她嫁给了家在县城的买买提·依明。

丈夫在当地一家餐厅打工,阿孜纳古丽在家里务农、照顾孩子,需要用钱时就向丈夫要。

“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伸手向老公要钱时,感觉特别别扭。”阿孜纳古丽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命运的转折点在2015年7月。当时,落户巴楚县重工业园区的万合服装有限公司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本地招收了数百名员工。“实习期间管吃管住,每月还有600元补贴,正式录用后每月底薪2000元,工作满5年可分一套经济适用房。”说到公司待遇,阿孜纳古丽一脸满足。

然而,好机遇不是谁都能把握的。阿孜纳古丽的师傅刘伟花告诉记者,第一批招收的员工大多没有服装裁剪缝纫基础,她们看到车间内摆放的包边机、包缝机、断布机、压衬机等几十种设备,了解到做一套衣服需要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时,有人选择了知难而退。

培训期间,阿孜纳古丽非常努力,丈夫也很支持她。但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是需要一个不断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她有过畏难情绪,但她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工人身份上,时刻以工厂的纪律和工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

 

古海尼沙:从杂工提拔为主任助理

古海尼沙·如孜巴克在红枣分拣车间。

有很长一段日子,古海尼沙·如孜巴克只能待在家里做家务。因为经济不独立,用她的话说,自己日子过得很憋屈。如今,这种憋屈感已不复存在。

1月8日,在新疆和田果之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占地2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古海尼沙正干练地安排指挥生产,上百名工人在她的调度下,有条不紊地将清洗过的红枣进行分级分拣、打包装箱。

“是工作让我懂得,妇女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今后,我要带领更多姐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古海尼沙坚定地说。

今年31岁的古海尼沙是和田县罕艾日克镇巴格万村村民,一家五口人仅靠5亩地维持生计,日子很拮据。

2012年,新疆和田果之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招工。古海尼沙很想去工作,挣点钱补贴家用,可是女人出门抛头露面工作,村里人怎么看?出门工作不懂国语怎么办?很多生产技能不会怎么办?照顾不了孩子怎么办……一系列顾虑在她心里打转。最终,她说服了自己的母亲,抱着试试的心态走向工厂。

“走到工厂后,我才发现,生活是这样丰富多彩。”古海尼沙说。

初入公司时,因为欠缺技能,古海尼沙只能当一名杂工。然而,凭借着麻利的手脚和认真的态度,她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转正的工人。后来,勤奋好学的她很快熟悉了公司生产线的各个环节,而且还总结出一套红枣、核桃仁分拣又快又好的方法。她的勤勉与突破,让公司破例将她提拔为主任助理,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工资也由原来的2000元涨到了4700元。

以前,每次到巴扎,看到孩子喜欢的很多东西都没钱买,古海尼沙就很自卑也感到心酸。有了收入后,她为家里人买了新衣服,添置了电视机和冰箱。

从农民到工人,古海尼沙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她今年让妹妹报了电大和自费的国语学习班,自己也计划报电大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今后,我还要当好现代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促进者,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贡献力量。”古海尼沙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