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丽婷
下午四点,蒋晓霞的手机响了。
“你好,我是良岗镇小兰村龙海英,我们这边大部分是旱地,想要种出油率高的易花1号,这里有十多户,大概有50多亩地,先给我们把种子留下。”
“好,放心吧,我给您留着。”说完,蒋晓霞让办公室的小牛记下“小兰村龙海英要易花1号2500斤”。
这段时间,联系蒋晓霞预定种子的已经有十几个村。“能有这么多的老乡们开始愿意种,我也替他们高兴。种植黑花生比种植传统的花生确实能够增产增收。”蒋晓霞说,“今年,县扶贫办继续和我们公司合作,公司先期免费提供种子给贫困户,以此带动他们种植富硒花生。”
蒋晓霞土生土长在河北省易县。荆轲刺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就出于此地。
蒋晓霞原在易县机械厂上班,2005年年底机械厂破产倒闭,她成为一名下岗女工。就在她迷茫之际,从朋友口中得知县妇联正在组织技能培训活动,于是她去了。从此,她“迷”上了妇联的培训,很积极地跟着,从县里到市里到走出去。
“我记不清哪一年了,到邢台的一个县开会培训,第一次看到那里种植黑色的花生,说是富硒花生,每亩能产六七百斤,市场上每斤卖到八块钱呢!这可比种玉米强多了,我回去种种试试!”蒋晓霞买回来40斤黑花生。
蒋晓霞认识解村的支书吴宗田,她请他帮忙给租两亩地。吴宗田说:“村里的猪场有闲置不用的沙地,你在那儿试种吧!”
蒋晓霞要在地里做文章,寻找人生的路。没料想,这个举动惹恼了老父亲,他黑着脸一顿好批:“好不容易供你上学跳出了农门,你又回家种地!农民都是种地的好把式还没种出个花样来,你能做出啥来?”
爱人王平做建筑工程,家里的日子过得也红火,对妻子“一门心思”往地里跑,虽有怨言也很心疼。“不愁吃穿,在家闲着我也养得起,她非要风吹日晒,一天天弄得土乎乎、累乎乎的。”
可这些都没“绊”住蒋晓霞,她固执地前行。“我这人吧,不撞南墙不回头,既然选择了就得走下去。”看起来很温柔的蒋晓霞说。
等待着、忐忑着、期盼着,开着绿色的皮卡车,蒋晓霞穿行在乡间小路上,一边走一边委屈地流泪,但一看到挂满露珠的绿油油的叶子,她所有的烦扰立即烟消云散。
2010年,试种第一年的国庆节假期,蒋晓霞发动在家的堂弟、表弟,一起到地里刨花生。“院子里堆起小山,共收获1668斤!”丰收的喜悦,坚定了蒋晓霞种植富硒花生的路。第二年,她又租种了22亩试验田,引进12个彩色花生新品种。
多次外出参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蒋晓霞,也结识了更多农业领域的专家、教授,眼界越来越宽,接受的讯息越来越丰富。2012年,她先成立了易县源成鑫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随后创办了保定市易园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易县三分之二的面积在西部山区,土地贫瘠,农业靠天收。靠土里刨食,做传统农民永远不可能摆脱贫困,要做就得做‘新型农民’,搞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农业。”蒋晓霞的“路”越走越明晰。
蒋晓霞在易县的主良村先行先试,推广耐旱耐贫瘠的功能性花生品种,一举成功。现如今,功能种植区已辐射到西部山区里的刘家沟、寨子、大木台等30多个贫困村。同时,功能种植在高陌、高村、白马等平原乡镇也得到认识推广,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
近几年,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蒋晓霞发展订单农业,由公司先期免费提供优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回收。几年来,蒋晓霞带着科技专家、大学教授走到田间地头,举办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500人次,培育妇女科技示范户120户,发展合作社社员1000余人,协会会员150人,带领3000多户贫困户、300余户农村留守妇女变身为“职业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主良村的赵秀花说:“黑花生比普通花生产的多、市场价还高,每亩增收六七百元;与种玉米相比,每亩可增收1500元。”
近几年,蒋晓霞积极外联,承担河北省花生生产试验科技项目。后来又聘请濮阳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研发出易花1号、易花2号、易花0617、易花0507等花生新品种。其中高油高产、抗病、适宜机械化种植的易花1号、易花2号在2016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还培育出加工型花生新品种易禾小籽白,特色花生高油酸等一批新品种、新品系。
“这些经过审定的新品种,就像自己养的孩子不仅成人了,还考上了名牌大学。”蒋晓霞开心地打着比方。
为保有科技优势,她创办了易县农业研究所;为实现品牌运作,她先后注册了“易水人家”“易禾”“易花”等地域性商标。公司的花生基地在2017年顺利通过无公害认证。公司的土特产品炒花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在易水湖大卖。
这些日子,蒋晓霞又在忙碌一件大事——她要建起富硒花生油加工厂。“如果顺利,明年春天就能生产。有了油厂,农民种花生会更有保障,他们不会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我都会以保护价收购。另外,我在村里看到的那些年老残疾无生产能力的,可以土地入股,从油厂分红。”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蒋晓霞说易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她当下的使命就是“让贫困的乡亲们早日靠种花生脱贫,并永不返贫”。
记者手记
主良村的张宝才、赵秀花家是在蒋晓霞的“游说”下最早种植富硒花生的,连种了4年。前些日子,两口子把家里六七只鹅产的蛋攒起来,凑够一大箱子特意跑到县城送给了蒋晓霞。
农民感激蒋晓霞,蒋晓霞却很坦诚,“其实,我最初种植黑花生并没有想那么深远、崇高,但一路艰辛走来,是一村村的乡亲成全了我,也感动着我。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易县发展良好的花生特色产业。”
蒋晓霞和农民日益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触动、改变着爱人王平,他重新认识妻子和她所倾心的事业,竟“蜕变”成妻子的“粉丝”,越来越愿意到易园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里“打打零工”。“她有信仰、有理想、有情怀,执着前行,我必须全力支持!”
农民的信赖和期盼,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为蒋晓霞注入新的力量。
她说,今年两会时习总书记曾说: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的粮食……“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如同号角激励着我,也是应担的使命和责任。我不清楚易县有多少个行政村,但我知道易县有162个贫困村。我愿意把农民当成职业,把农业当成事业,依托花生这个特色产业,改变乡亲们的苦日子、穷日子,在家乡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