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2月16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周刊 发展 村庄里的“第5空间”和“小清新” 陈传英:坚守家乡的理由很简单 “厕所革命”让农村妇女的生活更美好 乡约河北承德围场县给“收破烂”的小伙说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厕所革命”让农村妇女的生活更美好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佟吉清

这些年,农民渐渐富裕起来了,房子漂亮了,道路硬化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不少。但在一些偏僻村庄,卫生厕所仍未走进寻常百姓家。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了解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他指出,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而今,“厕所革命”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正延伸至每一个角落。

食物从嘴巴吃进去,必定要排泄出来,这是生命存在的必须循环。无论是时间顺序还是重要程度,位于上游“入”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出”的问题自然不会摆上议事议程。因此,厕所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备了“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的条件。

在广大农村开展“厕所革命”,直接关系到留守乡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一个土坑两块砖”的旱厕,臭气冲天,蝇蛆孳生,很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提到,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最常见的有痢疾、霍乱、肝炎、感染性腹泻等。正因如此,抽水马桶甚至超出药片、麻醉和手术,被英国医学杂志读者选为过去两百年最大的医学进步。

说起农村厕所的脏,印象最深最糗的,是那次去东北渔村旅游,那个刺鼻的味道,用鼻子就能闻到厕所的方位。“方便”的遭遇,简直是马三立先生相声讽刺的场景重现——刚迈大步进去,“嗡”地一声,一万多苍蝇——大苍蝇、小苍蝇、麻豆苍蝇、绿豆蝇……跟龙卷风一样,往身上撞啊,差点被推出来。结果,虽然那个地方天很蓝,沙滩很柔软,还是住了一晚就仓皇逃离。

相比卫生状况差,安全问题更让人头痛。那些用木头桩子、玉米秸秆围着的棚子,站起来就能看到外头,还不分男女。一篇《父亲的命令》的小说,描写了一位喜欢读书的父亲,把儿子送进大学,毕业后又娶了城里姑娘,人家没嫌门槛低,治家理财,无怨无悔。只是有一点,她不太愿意来他乡下的老家,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如厕难”。一次,儿媳内急要上厕所,他家的茅房边上是猪圈,中间是相通的,猪粪通过一个洞打扫进茅缸。茅缸上横跨着一个用木棍和木板做成的大便座,茅房前只是挂一条草帘隔着。儿媳还没出来,他就掀起了草帘子。儿媳惊得大叫“有流氓”,慌慌张张地冲出茅房。从那以后,儿媳到他家每要如厕,儿子必须在茅房外站岗放哨。对于那些丈夫外出打工的“留守妇女”而言,夜晚黑灯瞎火,上厕所就成了一件担惊受怕的烦心事。一些地方新建的卫生厕所,有墙壁、屋顶、门窗,无疑能大大提高她们的安全感,不必再为“去还是不去”做激烈的思想斗争。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搞卫生这类家务活儿,一直被归类为“女人的事儿”,丈夫外出打工赚钱,家里的女人包揽了全部家务,除了洗洗刷刷、喂猪喂鸡,清理茅房的事情自然也由她们一手操持,又脏又苦又累。“厕所革命”推出的冲水厕所或者是有地下存储箱的旱厕,方便打扫清理,不再和粪便“亲密接触”,减轻了家务负担,增加了闲暇时间,改善了她们的生活品质。有的厕所墙上还贴着瓷砖,镶嵌镜子,装有洗手盆,方便、干净、舒适,和城里的洗手间相差无几,大大提高了她们的幸福感。

“察人观耳后,看国家则看厕所。”梁实秋先生妙语道破“厕所革命”的重要性。我国已制定到2020年农村地区卫生厕所达到85%的国家目标。“革命”尚未成功,道路依然漫长。占农村劳动力60%的农村妇女,是改善农村面貌的受益者,也是提升农民福祉的主力军。让“厕所革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要倾听她们的意见,考虑她们的需要,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如此,田园生活更文明,乡村建设更宜居,自然会留得住浓浓的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