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2月13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闻天下 不忘历史 矢志复兴 戳穿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五大谎言 通才教育之路该去往何方? 对职业道德失范“零容忍” “健康中国,心声无间”公益倡导行动启动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包越来越鼓 眼皮越来越重

通才教育之路该去往何方?

□ 陈芳 毛振华 余恕原

临近年末,出国留学申请进入投递高峰时段、研究生考试开考在即、中高考和小升初正是冲刺关键时期,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不轻松。

考高分、上名校、成海归,是不少家长的期待。但与此同时,书包越来越鼓、眼皮越来越重,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涌现。通才教育之路究竟该去往何方,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家庭教育:“最好的学区房就是我们的书房”

从早教班,到奥数、英语等学科课程,再到钢琴、美术等素质拓展课,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操碎了心。

曾任谷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的吴军博士在其出版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一书中,他思考认为,目前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养成学习是为了父母的想法,让学习由主动变被动。

吴军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并且身体力行地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比频繁地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更有意义。

“最好的学区房就是我们的书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表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要为孩子营造充满大爱的成长环境而不是把家庭教育简单的“学校化”。

学校教育:“培养和造就拥有现代知识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半数以上家长认为,当前孩子所在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校在注重孩子全面发展上能够迈出实质性步伐,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共同期盼。

但在实践中,分数作为“学生命根”的观念在学校教育中依旧根深蒂固。吴军指出,美国哈佛、耶鲁等学校在学生成绩的把控上非常宽松,他们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并不会忽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反观国内部分教育理念欠成熟地区,科学、音乐、体育等“副课”频频被“主课”挤占,素质教育的“大旗”在分数面前只能退避三舍。

王殿军认为,专业的培养可能造就学生的一技之长,但是当学生走向社会,在就业、生活、社交上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仅仅精通一个领域就足够应付。

通才教育:建设创新大国需要有想象力的人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不可分割的整体和系统工程。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教育的“大道”应该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面向未来的人才。

“人生的马拉松很长,大学作为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站,培养一点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固有的好奇和热爱也是创新的内生动力。”吴军说,近一个世纪前,著名学者陈寅恪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树立了通往创新之路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创新于大学教育、于求知个体而言也是无止境的追寻。吴军坦言,大学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厚植创新的理念,把创新意识落细落实在行动中,大学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