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乡村振兴战略部分特别提道:“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中央对农村的再定位,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意味着将构建全新的城乡关系,政策体系也将致力于城乡融合发展,资源要素配置将继续向“三农”倾斜,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为什么提出城乡融合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间长期存在剪刀差现象(农业产品价低和工业产品价高),农村为城市发展做了很大牺牲。“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提法明显不同,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中国开始把城市和乡村作为平等的发展主体,有助于激发乡村内生增长动力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城乡融合发展的提法更符合新时代要求,“以前都是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现在一些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也开始流入农村。未来,城乡之间应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互动共荣。”
“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不矛盾,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从来都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的。
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推进以来,主要只讲农业现代化,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韩俊认为:“这是一个崭新的表述,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涉及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
有专家认为,乡村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从整体视野中看待乡村的发展,是对乡村价值的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表示,过去对农村的公共政策,基本是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的需求来制定的,农村成为城市粮食和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农业的发展即是农村的发展,导致整个乡村的价值被忽视。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原来对村庄重视不够的弥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韩俊看来,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要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相关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要靠改革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冯开文则表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打破城乡分割观念,从全局视角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农村振兴打造新的经济体、新动能和新格局。这是城乡融合的关键。
刘守英认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核心是,在人、地、资本三方面实现融合。一方面,对于回流的农民,要考虑回流地(城镇)的产业集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的供给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家;同时,要让农民在流入地待得相对体面,除了稳定就业,还需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包括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农三代”孩子的教育公平问题。而城市化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留下来,则牵涉到土地问题,土地的配置、供应方式等,都需要相应调整。与此同时,资本也在流动。未来的城市发展取决于创新的经济活动,老的经济活动会往城乡交界处迁移,带来产业的空间重构。乡村的经济活动也在转型升级,市场在扩大,吸引着资本下乡。在产业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对资本在城乡之间寻求投资的方向、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亟须土地制度改革,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到城市,更要考虑到如何满足乡村出现的新业态,要调整城乡土地权利体系来支持城乡互动。
“城乡融合也是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前提下的融合发展,以差异化发展路径来突出乡村的比较优势。”范毅说,要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进程,盘活乡村闲置建设用地。 (周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