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宋利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如何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丰富老百姓的精神食粮?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广协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
王丽萍踏入电视剧行业已20多年。1995年,她的第一部电视剧剧本《婆婆媳妇小姑》创作完成,之后,她每年推出一部新戏,《岁月如歌》《错爱一生》《保姆》《谁懂我的心》《媳妇的美好时代》等成为经典。由她编剧创作的《双城生活》《生活启示录》等,更是创造了现象级的观剧热潮。
“艺术源于生活,要写出接地气、有时代感的作品,深入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也是我们对职业的敬畏和真诚。”早在荣获201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时,王丽萍就道出了自己成功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也应该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和必备功课,对于我们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编剧来说尤为重要。”王丽萍说,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人民群众都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深入到人民中间去,真正在滚烫的生活中感受普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书写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更多的表现真善美,给大家更多积极和乐观的鼓励,才能创作出受观众认可的、欢迎的好作品。
2014年,由王丽萍编剧的都市题材生活剧《生活启示录》引爆荧屏,持续稳居几大卫视电视剧收视冠军。
这部电视剧,其创作灵感来源于王丽萍长达十几年在上海电视台《相约星期六》节目担任嘉宾时,在每次4个小时的录像过程中,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来相亲的人,男性偏小、女性偏大的比例增加了。王丽萍发现,在生活中姐弟恋不像过去那样难以被人们接受。
“我希望能给人带来这样的启示:即使你生活中遇到坎坷,也要相信梦想、相信爱情,相信面临背叛和被抛弃的人最终还可以找到真爱。”王丽萍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剧中,两个看上去完全不可能的人,由同情和帮助开始,种种感情叠加起来走入爱情和婚姻,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可能你也是平凡人、过着平凡的人生,但如果你拥有‘相信’的力量,就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要相信自己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今年4月,《生活启示录》在黎巴嫩、叙利亚等国播放,7月又在蒙古国电视台播放。在蒙古国播出时,《生活启示录》创造了连续20多天收视率第一名的成绩,打败了同期的韩剧和日剧。
今年9月,王丽萍带着闫妮、胡歌等主创到蒙古乌兰巴托做宣传,效果非常轰动。现场有观众告诉她,以前她对中国电视剧的印象还停留在《白毛女》的时代,当她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中国老百姓当下的生活,看到那么精致的生活细节和美丽的风光,让她有一种要到上海去看看的冲动。
而在这之前的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演讲时提到,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一时间,由王丽萍作编剧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掀起了国内外的收视狂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从这一点来说,通过影视作品把我们国家的发展表现出来,展现给世界人民,对于我们提升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王丽萍说,未来自己将继续坚持现实题材创作,坚持写普通老百姓,用作品传递真善美,讴歌人民,讴歌正能量,给荧屏增添更多色彩,更好地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作品说话。
王丽萍透露,她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名叫《理想》的电视剧,里面有很多警察的戏,所以自己正在体验警察这种职业的生活。
“每个文艺创作者都俯下身来认真体验生活,对待自己的作品,以身作则,多做精品,低俗和粗制滥造的作品就没有机会呈现在大众面前。”王丽萍说,目前,在电视剧行业,大家都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创作、酝酿的周年都很长,比如高满堂老师,在创作《大工匠》时,在工厂采访长达3年之久,创作《闯关东》时,行程达到7000多公里,这都是很好的榜样,“每个人都努力做好,我们的文艺作品创作就一定会空前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