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省乐山市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如果孩子被欺负,约六成的家长选择“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在幼儿园、学校,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些小矛盾、小摩擦,孩子被欺负和受委屈的现象并不鲜见。
所有的父母都心疼自己的孩子。“孩子被欺负,家长该不该教他打回去”这个话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家长。那么,成人给予孩子怎样的引导,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妨来听听各方的观点。
@新潮爹(家长):
通过还击降低痛苦,学会相互原谅
孩子受到侵犯不还手,委曲求全,容易陷入不安和郁闷的境地,影响心智发展。所以,我鼓励孩子在受到侵犯时立刻予以还击,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学会如何在挨打时降低痛苦、调节情绪、相互原谅等,这既可以凭实力与同伴建立平等的关系,又在当下宣泄了坏情绪,保证心理健康。老师不可能时刻在孩子身边,父母也不可能陪伴他们一辈子,孩子遭遇人际交往方面的麻烦,迟早得自己去应对。
@我爱橙色(家长):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孩子被欺负而不打回去,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孩子有可能成为受气包,性格变得懦弱、自卑,告诉老师也可能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我的态度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告诉儿子:“打人不对,不要跟打人的小朋友玩,你也不要去打别人。但是,如果有人追着你打,你就还手,只有用拳头回击,敢于保护自己,别人才不敢欺负。”
王海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教给孩子第一次的勇敢
教育孩子以暴制暴不是好办法。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不如让他学会怎么样有效地保护自己。
如果被欺负,孩子应该有第一次的勇敢。有欺压行为的孩子在心里并不认为对方会反抗,因此孩子在第一次被欺负时如果能直接进行回击,那对施暴的孩子来说会有不小的震慑。但这样的回击应该是理性的,最好是直接、坚定的语言表达,比如“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对方继续打,用力推开对方,迅速离开,确保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河边草(家长):
教孩子自己强大起来
多数主张孩子打回去的家长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动手,就一定能打得回去。但现实往往不尽然,家长们或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如果有个比孩子强壮得多的人打他怎么办?”那些动辄打人、以拳头代替讲理的孩子,多半也不会因为对方还击就善罢甘休。而被欺负的孩子一旦打不回去,兴许只会招来更大的伤害,心理压力会更大,面对“强者”也更不自信。
避免孩子被欺负的有效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强大起来。为此,孩子需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参加自卫训练,也可以尝试一些极限挑战。孩子自身能力和力量强大了、心理素质提高了,自我尊严也会相应提升,被欺负的可能性自然就减小了。
熊丙奇(教育专家):
培养孩子理性的规则意识
家长教育被欺负的孩子“打回去”,不利于冲突的解决,也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让校园欺凌、暴力进一步增多。
当发现孩子被欺负时,父母应该首先肯定孩子把被欺负的事告诉家长,防止校园欺凌、伤害,家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告诉孩子什么是伤害,受到欺负、伤害后不要怕,要大胆地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说清事件过程,听其倾诉,使之得到安慰;也要联系学校老师、同学家长,听听另一方的陈述,了解冲突的全貌,判断谁对谁错。假如父母看到孩子哭诉自己被欺负,就让孩子打回去,那有错在先的孩子的错误行为有可能被纵容,孩子也可能学会说谎。
让孩子说出过程,是在进行亲子沟通,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而说理教育,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十分重要。“保护好自己,不伤害别人”,这方面的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很多告诉孩子要“打回去”的家长,其实也是出于对当前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无奈。而事实上,当前校园欺凌、暴力案高发,就与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育有关。鼓励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等于在他们心中种下暴力的种子。避免孩子被欺负,需要的是理性的规则教育,而非粗暴的快意恩仇。
(小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