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评论员 莫兰
近期托幼机构虐童事件频频见诸媒体,激起公众对托幼领域多重问题的强烈关注与深度思考。一方面,在不少城市,普惠性幼儿园“一席难求”,另一方面,现有托幼机构良莠不齐,“入托难”与“入托差”双重之困的民生痛点该如何破解?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增加的“幼有所育”美好愿景怎样落地,全国1亿多学龄前儿童的福祉该如何照进现实?这都是摆在全社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托幼需求一直是民众的刚需,国家也确实在下大力气发展托幼事业,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16年中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是77.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然而,有限的供给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因为“全面两孩”政策在短时间内释放的强劲生育意愿而愈加扩大。特别是,0~3岁阶段的托幼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全国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正因此,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负责人将解决“幼有所育”问题比作教育领域的一块“硬骨头”。
教育关乎民族大计,牵系国计民生,既是全社会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幼有所育”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所有幼儿提供的认知、情感、能力与行为发展方面的良好支持。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仅靠哪一方“单打独斗式”的努力都难以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共同推动学前教育更充分更均衡地发展。
作为市场的引导者与监督者,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坚持“发展”与“监管”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托幼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调配公共资源,构建主体多元、性质多样、服务灵活的市场体系,扭转供需失衡的态势。另一方面,明确托育的公共服务地位,完善准入标准,加强执法监管,加大惩处力度,整治行业乱象。
在这方面,未来3年内河南郑州新建100所幼儿园、安徽亳州新建改扩建139所幼儿园的短期目标设置,日前宁夏教育厅就幼儿园保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流程发布两个细则、北京市对无证幼儿园实施“择优转正”的创新之举,都将为其他地方提供有益经验与良好借鉴。
就社会力量而言,群团组织应该从自身职能出发,尽可能做好托幼事业的推动、促进和指导、完善工作。而民间资本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将眼光放长远,看到托幼这一朝阳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积极投身早期教育领域,在为国家分忧、为民生解困、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回报。至于广大托幼机构,则应强化自身管理,严格教师队伍的审查、监督及清除,加强行业自律与自净,重塑公众信心。
一言以概之,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市场主体应该加强协作和良性互动,切实解决教育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同将庞大的市场做成优质事业和阳光产业。
只有让城市和乡村的幼儿都能享有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让全体人民在教育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才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