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14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农村“新户居”:有助于性别平等的婚居模式 “男高女低配”缘于传统男性气质的建构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5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视窗

《科技进步对城镇职工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

作者:刘仁宝 刘冠军

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市场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相关学者多采用差异分解方法对性别工资差异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由于难以直接得到各个行业或职业的女性和男性平均工资,而使用了基于模型假设的模糊数据分析与计量以得到近似数据,使得结果与实际有一定偏差。基于此,本文引入工资倾向系数这一概念,并建立测算模型,以精确计算性别工资倾向指数,并进一步建立了回归模型,分析检验科技进步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进步和城镇女性就业人员的比例是影响城镇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科技进步有着更大的影响。

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11期

《西方城市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 塔娜 刘志林

城市空间的性别不平等正在深刻地影响女性的日常行为与生活质量。本文系统梳理了近50年来西方女性时空行为研究成果,介绍了女性通勤行为、非工作活动等传统议题和家庭关系、联合行为、可达性等新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理论解释。西方女性时空行为研究早期关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女性出行行为,对就业可达性、通勤和非工作活动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西方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重点转向家庭关系、家庭联合行为与时空可达性等新主题。为理解女性时空行为模式的形成机制,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地租与工资理论、劳动力市场隔离理论、家庭责任假说、女性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文化、家庭资源分配说等解释理论。针对中国女性面临城市社会转型的独特背景,其时空行为受制度、家庭和自身的多重制约,本文作者提出了中国城市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框架和未来研究方向。

来源:《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0期

《二十世纪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女性歧视问题与变迁》

作者:王积龙 谢帆

作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女性教育的歧视研究在百余年的长河里呈现出三种流变形式:从研究争取女性入学数量、就业比例到关注“粉领贫民窟”(Pink Collar Ghetto)的变迁,从关心女性能力到聚焦性别政治关系的变迁,从反对新闻教育中的男权主义到反白人中心主义的变迁。本文作者认为,从形式和思想上来看,美国新闻教育女性问题研究经历了在形式上从单一问题研究走向多样分析模式的变迁,在思想上从现代话语到后现代主义话语的变迁。

来源:《新闻界》2017年第7期

《国外家庭政策研究前沿演进历程与知识架构——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

作者:祝西冰

本文将<Web of Science>收录的家庭政策研究文献作为数据样本,运用最新知识可视化技术,通过文献共被引计量分析发现:国外家庭政策研究前沿以“生育为核心的健康家庭模式”为主线,先后经历以工作家庭政策为主的起步阶段,以短期兴盛的福利国家领域研究与主题恒定的性别维度研究为重点的拓展阶段,以及同步发展作为现今新兴研究趋势的社会不平等领域研究与包含若干生育相关主题的家庭政策领域研究的聚焦阶段。基于此,本文作者建议中国家庭政策研究在生育议题拓展基础上探索健康工作家庭政策形态。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1980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的性别叙事与文化想象——以“新艺城”电影为例》

作者:叶航

本文着重分析“新艺城”喜剧电影中的两性形象与性别叙事以及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想象与商业逻辑。“新艺城”喜剧中的男性角色是小男人形象与大男子主义的综合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再现”和“性别规训”更带有男权色彩。然而,大众消费文化是多种力量和逻辑相互较量与协商的产物,“新艺城”喜剧一方面通过渲染男性之间的同性社群关系与同袍友情来消解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又运用不同叙事策略让男权意识的传递更具隐蔽性和可接受性。“新艺城”在“迎合”与“平衡”不同消费群体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其追逐商业利益的诉求。

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