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传统婚俗礼节——跨火盆仪式。
新人和朋友欢聚的“蜜宴歌会”,是纳西族男女青年结交朋友的最好时机。
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是婚俗文化之一,透过婚礼这一可见可感的婚庆仪式载体,人们能够触摸到今天的爱情与昨日的民族血脉之间的深刻传承与关联。
■ 舟子
据报道,日前,中国丽江第二届相亲文化节内容之一的“纳西族传统婚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研讨会在云南丽江举行。与会者探讨了纳西族传统婚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认为优良的纳西族传统习俗需要在弘扬中传承,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在倡导中涵养,提议树立“文明、适度、多元、科学”的婚俗思想和婚俗文化、文明向上的婚俗新风,倡导适度从简的婚礼消费,尊重多元的婚俗礼仪,崇尚婚姻的神圣性,更好地促进家庭、家族、社会和谐。
婚礼是一种仪式。一种释义如下: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在大部分的文化里,通常都会发展出一些结婚上的传统与习俗,其中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征意义,逐渐演变为世俗婚礼。
毋庸讳言,现代社会,婚礼的作用与意义有所弱化,但仍不失重要甚至是隆重。办一场在新人们及其家人看来是有意义或是隆重的婚礼仍然是不少人的结婚进行曲中的一个重要声部,如何让婚礼有意义又难忘仍是摆在不少新人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目下,与出国游的风尚相随,有的年轻人选择出国游拍一套异域婚纱套餐,美轮美奂;还有的人选择“梦回古典”,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穿越中,重温我们民族的婚俗礼仪之美。而纳西族传统婚俗在丽江的传承与创新则让我们看到了“梦回古典”之美及其对于现代人依旧具有的文化魅力。
对歌问门,大米、高粱、鸡豆、麦子、小米五谷开路,跨火盆,金童玉女送洗脸水说吉利话……没有豪华车队、没有白色的婚纱,身着纳西族传统服饰的长长迎亲队伍背上大米等,穿行在丽江古城,不期而遇的擦肩而过,就像穿越到了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据报道,10月6日,“第二届中国·丽江相会三相会文化活动”在云南丽江古城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70名单身男女欢聚丽江古城 ,通过参与学做纳西喜饼、学习斗十四、学写东巴文、体验全套纳西东巴婚俗、品尝纳西喜宴等活动,体验一场集交友、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别样节庆。
“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地化”,不论全球化的浪潮如何汹涌,民族文化的根依然深植于人们心中,民族文化独具的魅力依然对于年轻一代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如报道中的一位姑娘所言:“一开始听到是要我来相亲,很反感,但是了解后才知道可以体验到纳西族的婚俗文化,我感觉很有意思,就来了。”另一位参加活动的女士说,纳西喜饼的制作、在象形文字馆学习两个东巴象形文字、在88号小吃学一句纳西话,这些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了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印象。“跟着阿奶们学斗十四的时候,我觉得很亲切。”一位参加活动的和姓纳西族姑娘说,小时候常常看村里奶奶们在树底下打十四,现在会玩的老人越来越少,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了。纳西人家、纳西象形文化体验馆这些地方也让她受益匪浅。
要让民族的婚俗照亮今天的婚礼,需要找到民族文化与今天的社会脉动之间的同频共振。婚礼是婚俗文化之一,透过婚礼这一可见可感的婚庆仪式载体,人们能够触摸到今天的爱情与昨日的民族血脉之间的深刻传承与关联。在民族婚礼习俗的一系列环节中,今天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能够放慢脚步、回眸一视昨日的爱情与婚姻,体会“从前慢”的独特韵味,从而对于“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的诗意得出更佳的体味。同时,对于自己选择的婚姻能够倍加珍惜,对于婚姻的责任与担当有着更进一步的深思与理解。
据报道,今年的活动新增了民族婚服秀、观看印象丽江、东巴为周年婚族集体祈福、丽江婚俗文化论坛等,以“联谊交友、 集体婚礼、纪念爱情”3个主题,再现“相会三相会”的爱情主题。据丽江喜鹤民俗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和育苗介绍,纳西族十分崇尚“三” ,认为其是万物之初始,吉祥美好。“相会三相会”的含义为:蜂花相会( 相亲相爱)、鱼水相会(不离不弃)、松柏相会(地久天长)。一般来说,这些民族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对于爱情中的男女都是有着召唤力的,但要让文化的抽象吸引力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参与度,并让准备走进婚礼的新人们在面对多种婚礼形式的选择中最后对此情有独钟,则需要组织、经营者注入创意思维,需要有热爱民族文化,同时又擅长经营之道的运营人才的加入与投入。
共聚、共享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大餐,让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外来游客眼中的独特靓丽风景,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血脉与牵系,唯其如此,我们那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才不至于只在怀想和伤逝之中被欣赏赞叹,而是真真切切地存活在当下的生活质地之中,成为我们历久弥新、青春常在的精神家园与文化血脉,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呼吸与脉动。在难以回避的全球化时代大潮中,这当是我们珍惜、拥抱、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