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须虫
国内首家设置在医院内的24小时图书馆落户北京东区儿童医院,有望年底开放。在医院就诊的患儿和家长,以及医院附近的居民,都可到这里借阅图书。同时,纳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联网馆,可全市通借通还。除了图书,朝阳区图书馆还将提供自助借还书机等图书和设备资源;医院将采购书架、图书,并对图书区域进行整体设计和装修。(11月1日《北京青年报》)
图书馆进医院或许是第一次,但图书进医院却不乏先例,比如去年杭州的晓风书店开进了医院,就曾引发社会热议。而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书店进医院则是通行的做法。这些实践证明,阅读在医院有着更独特的作用,比在其他地方更受到读者欢迎。
看似喧闹的医院,却充斥着单调、寂寞乃至痛苦。许多人进了医院,仿佛一下子闲了下来、静了下来,无论是门诊打个点滴,还是住院诊疗,时光都相对变慢了,而这更容易让人产生读书的冲动,一来借读书以打发寂寞的时光,二来可以暂且忘却肉体的疼痛,乃至寄情文章纾解精神上的痛苦。寂寞、困苦时有读书的动力,而医院恰恰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读书不只让治疗时光变得充实起来,还让患者在阅读中平复内心的烦扰与浮躁,更好地防止负面情绪的干扰。图书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合中更能显现文化的魅力和满足精神需求的特质。此外,阅读还能让医院多一份文化味与书香气,或许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医患间的紧张气氛。显然,图书进医院,会带来多方互惠共赢的效应。
图书馆进医院模式具有普适性,医院对阅读的需求更强烈,同时人流相当密集,有规模庞大的潜在读者群,应当是图书馆服务全民阅读所不能忽视的地方。“书店进医院”能够成功,图书馆进医院则会更有优势,毕竟图书馆具有公益性质,能够向患者及亲属、医护人员等提供大量免费图书,推动医院阅读的普及,营造书香氛围。公共图书机构与医院完全可以携手合作,共建“书香医院”,将文化融入医疗之中。同时,图书馆进医院也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应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化地设计与供给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