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意义?有哪些实现路径?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加紧构建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让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大家共同过上全面小康和比较富裕的生活。”苏海南说。
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
2016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把中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合并成中等收入群体,测算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为37.4%。
“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学术上一直有多种说法,有绝对数的,有相对数的,根据不同的划分区间,所测算的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不尽相同。”苏海南表示,为了让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充分的激励性和感召力,防止老百姓说的“被中等”和“伪中等”,中等收入群体可定义为家庭人均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与比较富裕之间、从事职业和所受教育程度多数居于社会中等层级及其附近的社会群体。
“根据这样一个划分标准,2015年我们国家中等收入群体约占同年全国人口总数的20%。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在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按照年均增长6.5%的增速计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大约为4亿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为28%以上。到2035年,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那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预计能扩大到50%以上。”苏海南说。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达到这一目标,苏海南表示,要从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等方面下功夫。
“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前提。”苏海南表示,为此,“十三五”期间及其后,要继续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有针对性地统筹实施各项经济政策及措施,努力消除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保持我国经济长期中速稳定增长。继续做大做好社会财富蛋糕,为“扩中”夯实物质基础。
苏海南表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才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只有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了,二产特别是第三产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在整个经济结构有了较大的比重,特别是高新技术、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比重有了明显提高,白领、灰领、金领岗位越来越多,低技能的蓝领岗位比重逐渐缩小,才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苏海南说。
苏海南建议,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一方面要深入改革薪酬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贯彻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这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同时要继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加快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摸清全体居民和劳动者收入财产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二次分配的体制机制,有效调节初次分配的不合理差距,使收入分配更加公正公平、科学合理。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体系,让每个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死残等大事时没有后顾之忧,消除劳动者的焦虑情绪。”苏海南说,每一个劳动者应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劳动技能和服务水平,使自己做出更大的劳动贡献,从而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使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者成为中高收入者,过上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