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0月27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经济女性*双创 夏华:让绣女的美学密码影响世界 企业需要更多达摩院和好人品 启明创投合伙人吴静:出海创业下一站是社交与金融 双创资讯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15年前,大山里绣娘们的日子就是“养鸡、养鸭、抱娃、绣花”;而15年之后,她们过上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快乐日子

夏华:让绣女的美学密码影响世界

夏华说,“你跟女企业家在一起,感受最多的是炙热和温度。”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改改

“我们那时候不叫创业,叫下海。”在近期的一场女性创业论坛上,说起这句话时,身为依文集团董事长、中国手工坊创始人的夏华,记忆被拉回到1994年。那年,她辞去中国政法大学老师之职,作别了这个在当时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工作,气得父亲两年没跟她联系。

“我只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父母也能从大山里走出来过上好日子。”这是夏华第一次创业。这次创业,她只做了一件事,把自创的五个自主品牌带到了中国时尚界的高端。

15年前,从大山中走出的夏华,又主动走进大山,开启了第二次创业。这次,她希望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夏华自称是个要强的人,从不轻易掉眼泪。尤其是公司里有很多男性,她更要镇得住脚。她要让手下的员工知道,哪怕天塌下来,也有她顶着。然而,在第二次创业期间,不爱流眼泪的夏华,情难自已,三次流下了眼泪。

无奈之泪——

艺术珍宝被认为是“凡物”

带着对艺术的美好追求,夏华来到了贵州。看到妇女们绣的花纹,她像捡到了宝似的,“这是最纯真的美。”她激动地向这些妇女们诉说着这些绣花的艺术价值,而回应她的却是麻木。

这些大山里的妇女,从小看着自己的母亲如此劳作,长大后自己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坐在绣布前,做着针线活。“自己绣的花能挣钱?”“要带我们去北京?”这些说辞在绣娘们听来既滑稽又渺茫。观念不同,再加上语言不通,即便曾在大学教了五年书,夏华也不知道该如何使绣娘们信服。

在夏华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后,绣娘们还是一个个回家了。望着绣娘们远去的背影,夏华无奈地哭了。

“我该从哪做起,把这些刺绣变成一个商业模式?”无奈之余,夏华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欣喜之泪——

“绣梦工坊”串起散落珍珠

女性创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坚韧,越是面临挫折的时候越是勇敢。这点在夏华身上得到了印证。

夏华第一次带团队到贵州大山时,当地交通不便,不通车,他们下车后整整走了一天才到村子里。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夏华停下脚步,她带着团队走进一村一寨搞培训,一下子坚持了十五年。

第一次做培训时,为数不多的几个绣娘大半夜起床,摸着黑,稀稀拉拉赶到现场。尽管培训期间,夏华给她们提供了住宿,但因风俗习惯,当地的男人不允许自家女人外宿,很多时候,男人们夜里又偷偷地把自家媳妇领回了家。随着越来越多的绣娘跟着夏华赚到了真金白银,如今绣娘们成群结队地去培训,场面着实壮观。

在做培训的同时,夏华开始把一个一个“绣梦工坊”建在山村里。她以“发现、整理、创新、应用”的精准扶贫模型,对贫困绣娘培训到人、订单到户,以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使这些大山里的绣娘们以“绣梦工坊”为单位,获得永久脱贫的能力。如今,在贵州大山里已有上百个“绣梦工坊”。

夏华就像大山里的拾荒寻宝者,每到一处,就把散落在各家各户的“艺术珍宝”收集起来。她把每一位绣娘绣的花样梳理出来,做上记录,最终汇聚建成中国文饰及工艺数据库,并将其变成有知识产权的样本。目前在中国大山深处建立了13座手工艺博物馆,整理了3000余种中国传统美学纹样,展示着5000多位中国绣娘和她们的手艺。

看到这一数据库成型的那天,夏华激动地流下眼泪。她知道,这些淳朴艺术家手中普通的绣活,将会变成全国乃至全球的美学经验。

欣慰之泪——

穿越万里带绣娘走进伦敦

“当全球设计师和这些大山里的绣娘们在一起时,产生了别样的美丽和惊艳。”九月中旬,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题活动上,夏华带着绣娘穿越9000英里现身伦敦秀场时,终流欣慰之泪。

伴着《穿上阿妈的绣花衣》的歌谣,四名来自黔东南大山里的绣娘安静地坐在秀场上,专心地做起日常的针线活。她们身边,模特们正穿着以中国刺绣元素为设计灵感的时装、戴着中国元素的配饰,上演东方时装之美的视觉盛宴。绣娘们的美学密码开始影响世界。

15年前,大山里绣娘们的日子就是“养鸡、养鸭、抱娃、绣花”;而15年之后,她们过上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快乐日子。

“我畅想着,五年后也许10万个绣娘出现在我们平台上。在她的家乡,在家里,用她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尊严、更体面。”夏华有力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