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9月2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乐活 月是故乡明,中秋人团圆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是故乡明,中秋人团圆

编者按

空气中渐渐闻到秋天的味道,一切都变得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起来。到了夜里,更是朗月清风,桂花飘香。八月十五将至,说到中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月亮、月饼、桂花,然后是阖家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间一枚小小的月饼,包含着所有中国人内心味觉上的酸甜苦辣;天上一轮圆圆明月,应和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乡愁。又一年佳节月圆,月兔依旧年年捣药,可那藏在月亮身后的中秋记忆,你还记得多少?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中秋节没有月亮真是扫兴的事。我想到,我们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则每个月十五都是月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时间看天色,中秋几乎成为唯一看天空的日子,我们准备了月饼、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们是多么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让月亮看看我们。其实,月亮是永不失去的,见不到月亮的人只是被云层所遮,并不是没有月亮。可惜的是,我们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里看见一次自我的光明呢? ”

的确,中秋的月格外皎洁,那是因为月光里寄托了无数遥远的牵挂和相思。虽然在繁华的霓虹里,在拥挤的人海里,我们很难看到皎洁的月光,但八月十五,总有一抹中秋朗月会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月光,是回家的记忆

小时候,村子里还没有电灯,我们一群小伙伴总会在月光明亮的日子里玩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而今,在繁华的霓虹里,在拥挤的人海里,很难看到月光,但八月十五,总有一抹月光照亮回家的路。那一刻,我们都不再是天涯的过客,而是万家灯火里的归人。

■ 悠悠

微凉的夜晚里,皎洁的月光是回家的记忆。那一刻,我们都不再是天涯的过客,而是万家灯火里的归人。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还没有电灯,我们一群小伙伴总会在月光明亮的日子里玩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玩得满头大汗。

休息时,我们会静下来赏月,用手指点着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时,母亲就会告诉我们不要用手指着月亮,这样耳朵会掉的。听了母亲的话,我们就会规规矩矩把手放下来,有胆大的也会一手捂着耳朵,一手偷偷地试着把手指头指向明月,随后在惊恐中逃脱了。

印象深的还有玩踩影子游戏。朗月下,小伙伴们的影子如一个矮墩墩的会移动的黑木头疙瘩,随时跟在身后,静动如我们。游戏开始了,我们奔跑,一个人追,当要踩到某个小伙伴的影子时,我们往下一蹲,躲过了踩影子人的大脚,趁他不注意很快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月光下,父亲还时常背着我去看戏。听,锣鼓响了起来,我于是就吵着要去看戏。慈爱的他便牵了我的小手,走向村外的戏台前。人好多呀,戏台上的东西我都看不清,只看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空中朗朗的月光,眨眼间,连锣鼓声都被人群的嘈杂淹没了。

父亲还会背起我,让我把双手放到他的脖领里,他用双手攥着我的双脚,让我不觉得寒冷。父亲累了,就会把我扛在肩上,我就揪着父亲的耳朵“滴滴”地开汽车……也就是在那时,我接触到了我们唐山的地方戏曲——评剧和皮影。什么《打金枝》《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许多有名的段子也能哼上两句,这也许就是我的文学启蒙吧。

月夜,母亲还会点燃煤油灯,拿出小人书给我们讲故事,我和哥哥便趴在煤油灯前,看着插图,津津有味地听着。

书上的字在母亲反复的朗读中,我没上学就认识了好多。书上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我的想象,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后来母亲生了弟弟,电灯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虽然屋子明亮了起来,但我们还会在月光明朗的夜晚到街上或院子里和小伙伴捉迷藏,踩影子。

岁月不等人,而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却很少在月光明亮的夜晚带自己的儿女外出,因为电视、电脑、手机已经夺走了他们的童年,只是偶尔在闲暇之余,听我给他们讲述这月光下的美好记忆罢了。

在繁华的霓虹里,在拥挤的人海里,很难看到皎洁的朗月,但八月十五,总有一抹月光会照亮回家的路。

中秋,搬把椅子深情望月

中秋于我,已经只是一种感觉,一场思念。如今的中秋节,我会一个人,搬一把椅子,坐在外面看月亮。很久很久,那样深情的凝望,想很多很多的事,想很多很多的人,仿佛世上只有月亮是亘古不变的,又仿佛每一年的月亮都是新的。即使中秋夜没有月亮,我心里依然会升起一轮明月,很圆,很亮。

■ 红尘一书

年轻的时候,每逢中秋,会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寄上一张明信片,一买就是一大堆。其实,寄是寄了,更多的是喜欢那样一种形式,心里头并没有十分的想念。

再成熟一些的时候,也是电脑开始普及的时候,我不再寄明信片了,又喜欢在中秋的时候制作各种精美的帖子,配上音乐,写上一些酸酸甜甜的话,发给我的亲朋好友。其实,发是发了,心里也更多的是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并非真的那么牵挂他们。

如今过中秋,我什么也不做了,甚至连月饼都不买了。中秋节那天也是和平时一样上班,一样吃饭,可我却在心里真正思念着亲人和朋友们,有时甚至会伤感到掉下眼泪。

这些年的中秋,早早地超市的月饼就摆满了,促销的广告打起来了,朋友之间聊天都是在讨论今年中秋又有多少福利了。中秋,表面上总是过得热热闹闹,,可心灵深处,我却怀念着童年时候的中秋节。

那时提前一二个月我就会开始算日子了,因为中秋节是和平时不一样的。首先,出嫁的姐姐那天肯定要回娘家,这是习俗。

中秋节的早上,每户人家都在蒸糯米,然后排着队打糍粑。每当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在那里你一棒、我一棒地打糍粑的时候,总是最热闹的时候:老人们指指点点,孩子们嘻嘻哈哈,妇女们开着玩笑,大家对那即将到口的糍粑得馋得直流口水。糍粑打好后,女主人往家里搬,自家的孩子也就跟着屁股后面跑,到了家你一团、我一团地扯下来,粘着白糖或者红糖吃起来。吃之前总是以为要吃很多很多才会够,可糯米做的东西实在,吃不了多少便饱了,于是爸妈会取笑我们说:“眼大肚皮细,看着吃不进。”

中秋节的中午饭,就是一家人聚餐的时候,那时候并没有钱买许多菜,只有自家种出来的东西。就我家来说吧,往往就是咸菜炒回锅肉,老南瓜,老冬瓜,或者再炒一碗豆角什么的,最重要的是能吃到白米饭。倘若不是过节,即便是煮粥也要加些蔬菜或者杂粮,更别说吃上肉了。所以,童年盼过节,盼的也是吃。

这些年,我总企图在中秋时找到过去的感觉,我也曾在中秋用一个小电饭煲蒸糯米,然后绑一把筷子,在瓷盆里揉糍粑,可是无论怎样,我都无法找到当年的味道和感觉了,那一种氛围,那一些时光,过去了,就无论如何都复制不了。

中秋于我,已经只是一种感觉,一场思念。如今的中秋节,我会一个人,搬一把椅子,坐在外面看月亮。只是看,不是赏,很久很久,那样深情地凝望,想很多很多的事、很多很多的人,仿佛世上只有月亮是亘古不变的,总是那么大,那么圆,总在老地方,又仿佛每一年的月亮都是新的,因为这双看它的眼睛,每一年都会看到不一样的内涵。即使中秋夜没有月亮,我心里依然会升起一轮明月,很圆,很亮。

最思故乡“小月亮”

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6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4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11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中秋记忆知多少

又一年中秋佳节月圆,一家人团圆着热闹着,这欢笑声传到天上,似乎连嫦娥也笑了。月儿圆,圆在人团圆。拜兔爷儿,博状元,不一样的中秋风俗,分享的却是同一轮明月带来的圆满祝福。

■ 艾伦

八月十五将至,又一年佳节月圆,月兔依旧年年捣药,民俗依然处处热闹,可那藏在月亮身后的中秋记忆,你还记得多少?

北京·兔儿爷

朋友来京出差订了饭局,忙着赶过去,一个长串的英文店名一搜,这不就是前门老家那片胡同嘛。酒足饭饱,出门闲逛,晃进了商业街里摩肩接踵。好像听见有人喊,“捏面人儿的来了!”寻着声音源头,想那里应该是摆着兔儿爷——去看着那些松软细腻的面团被揉成兔爷儿,把魂儿勾走才对。

突然发现,该是中秋了。以前小时候,家家门口挂灯笼,大院里一会儿又有了声儿:“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采百草,做良药,去病除灾保平安……”要是戴着兔儿帽谁的最好看,总是最得意了,反正都得去买兔儿爷,而且要买就买那色泽最红、最鲜艳的兔儿爷,祈求全家平安大吉。

一旦走街串巷叫卖兔儿爷的人来了,发小几个也不追不闹了,守着梧桐比赛接落叶的也不接了,扯开嗓子往院儿里喊,“捏面人儿的来了!”

熙来攘往,终于走到了摊位前面,老板说:最后还有一个兔儿爷,但这个我要留给我儿子,明天请早!

厦门·博饼

“锵啷啷,锵啷啷”,中秋的厦门随处都能听到那清脆响亮的博饼声。每年中秋,一家人总会在晚宴后,齐齐围在摆放着海碗的圆桌旁,期盼着爷爷丢下第一颗骰子——“博饼开始啦!”

只见小侄子全神贯注:死死盯住骰子,生怕自己博了状元别人没发现似的。他迫不及待地抓起骰子奋力一掷,哪知用力过猛,有颗骰子跳出了海碗,按规矩,得停一局。

奶奶见小侄子一脸沮丧,将他叫到身旁,满眼带着慈祥“不难过不难过,你来帮奶奶掷好吗?”只见6个骰子在海碗里一番翻滚后,露出了3个红四。“呀!大宝贝儿替奶奶挣运气啦!三红啊!真棒!”

小姨抱着小侄女也走过来凑热闹,6粒骰子从小侄女捧着的手里落到盆里,欢快地旋转着,“状元!”妈妈大叫,所有人都盯着骰子!奶奶笑呵呵地把一块大月饼和一包红包移到小侄女面前,小侄女咧开嘴笑起来,兴奋地抱着月饼和红包,摇头晃脑!

奶奶说,“咱家今年的运气肯定不差,等会儿大伙一块把状元饼分了,沾沾福气! ”一家人团圆着热闹着,这欢笑声传到天上,似乎连嫦娥也笑了。

月儿圆,圆在人团圆。拜兔爷儿,博状元,不一样的中秋风俗,分享的却是同一轮明月带来的圆满祝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