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9月20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妇女论坛在京举办 洱海的水更清了 乡愁更浓了 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 全国妇联为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妇女论坛举办欢迎招待会 蔡淑敏当选北京市妇联主席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

——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武部争当“红军传人”纪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 郭东明 龙礼彬

巍巍井冈,矗立历史的丰碑;猎猎军旗,传承时代的薪火。

90年前,为了革命胜利,中国工农红军浴血奋战,4.8万烈士长眠于此。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锤炼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源泉。

90年后的今天,地处革命摇篮的井冈山市人武部,像当年红军那样,铁心跟党走,为党添光彩,在革命老区干下了一番事业,被广大干部群众亲切地誉为“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

红色传统“新传人”

作为我军成立最早的“红军武装部”,井冈山市人武部其前身是1928年毛主席创建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处。建部以来,先后荣获15项国家级表彰、103项军区(省)级表彰。赓续90年,血脉传承如何跨越时空?

近年来,人武部党委坚持把学习红色历史作为必修课,坚持开展“烈士陵园铭宗旨”“黄洋界上话使命”“枫树坪下铸军魂”等主题教学活动,组织“周记一个烈士名字及事迹、月诵一个红色故事、季读一本红色经典”活动,把红色遗址、场馆作为培塑理想信念、铸牢党魂军魂的大课堂、主阵地。同时,协调落实2000余万元资金,升级改造坝上村“八角门”毛泽东旧居、防务委员会等红色遗址和景点。

2016年2月,习近平主席视察井冈山并提出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人武部第一时间开展“牢记领袖嘱托、建功改革强军”专题教育,邀请党史专家全面系统解读,组织畅谈体会,开展现场教学。大家感到,越聊心里越亮堂、越听信心越坚定。

优良传统需要每一代辛勤浇灌。“红色交接”是人武部延续了几十年不变的好传统。凡新调入的干部职工,读的第一本书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上的第一堂课是瞻仰烈士陵园,唱的第一首歌是红军歌谣,吃的第一顿饭是红米饭南瓜汤,走的第一条道是“挑粮小道”,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帮扶挂点村“认亲”。

唯有不忘初心、固本开新,才能行稳致远。“井冈山上哟喂喂太阳咙,太阳就是毛泽东。万水千山都照亮,照得人心暖烘烘……”6月22日,被称为井冈山“活地图”的人武部职工曾润洲利用双休日义务为游客讲解,说到兴奋处,他唱起了红色歌谣。

在井冈山景区,活跃着一支由人武部组建的80余人“井冈民兵”宣传队。她们自编、自导、自演,宣传讴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民兵张艳华更是在俄罗斯红歌会上将井冈山革命传统唱到了莫斯科的红场。

当年红军既当战斗队,又当宣传队。如今,人武部干部职工人人能当红色导游、人人会讲革命故事、人人能唱红军歌谣,主动担任井冈山精神的宣传员、创新理论的广播员。这是一种强大力量的传递,更是对红色火种的薪火相传。这,也正是井冈山市人武部建部强部的奥秘所在。

“扎根林”下扎根人

在人武部的新营院里,有一片“扎根林”。每当有新干部或职工调入,都要来这里栽种一棵桂花树,唱上一曲人武部前辈们编写的歌谣:“植棵树呀,扎下根啦;学先辈,续传统;小树长呀,我也长啦,以部为家好好干啦!”这些年,人武部干部没有一人主动提出调离或转业,没有一人在个人得失上向组织开口。如今,人武部干部都与家属分居两地,却毫无怨言。

2014年,人武部参谋曾繁中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选择到离家近的井冈山人武部工作,本以为轻松安逸,结果强烈的反差让他打起了“退堂鼓”。部领导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安排老职工讲井冈山“老武装”感人事迹,带他参观革命遗址。他由衷地感叹:“烈士陵园三分钟,没有什么想不通。”几年来,他扎根井冈山,处处争先。今年6月,曾繁中作为国防动员系统唯一代表,在中央电视台“强军故事会”节目中深情讲述心路历程,让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政治工作科长陈美蓉一家三口分居三地,与6岁的女儿一起生活不到3个月,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分管的组织建设、双拥扶贫等工作年年受到上级表彰。

今年元宵节,本该是举家团聚的时刻,却是人武部部长刘宗成最悲伤的日子——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得知噩耗时,他正在坳里乡寨下村走访93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唐守志。刘宗成已连续4年未回老家过年,母亲病重期间,家中接连来电催他回家,考虑到当时正值老区脱贫攻坚评估迎检的关键节点,他计划等宣告脱贫后再回家好好侍奉母亲。没想到,母亲在离宣布井冈山脱贫摘帽还有5天时就离开了人世。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为快速高效遂行应战应急任务,人武部组建了一支集应急维稳、森林灭火、抢险救灾于一体的“常驻型”民兵应急连。

2014年4月12日上午10时,杜鹃山景区发生索道故障,300余名游客滞留缆车轿厢。刘宗成部长带领救援和医疗分队徒步绕道攀爬到事发地,经过5个多小时的救援,将被困游客安全解救。一位上海游客摸着他们红肿的肩膀,动情地说:“解放军的肩膀,是老百姓最坚实的依靠!”

井冈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长、93岁的老八路陈学文回到人武部“省亲”时,由衷地感慨:“在你们身上,我看到党的好作风没有丢,老红军的本色没有变,你们不愧是新时期的红军传人!”

群众致富“带路人”

人武部历届党委把老区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帮助人民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每名干部负责挂钩帮带1个贫困村支部,遴选老职工曾润洲担任坳里乡寨下村第一书记,挑选一批“致富能手”“田秀才”“土专家”配强支部班子,有效提升了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2013年以来,人武部先后协调原南京军区9个兄弟人武部所在地党委政府对口支援井冈山市9个贫困乡镇,共落实重点援建项目77个、资金9758万元,帮扶成果惠及一半以上乡镇的群众。

近3年来,人武部干部职工经常带着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干粮袋“四件宝”,走村串户、嘘寒问暖,吃碰饭、住农家,写下了5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

黄坳乡洪石村贫困户李亚春忘不了,人武部支持他开发了50亩油桃果园,还出资8000元帮他购买化肥、农药和喷药机。前年果树开始挂果,卖了近3万元,如今他已成果业大户。

茅坪乡红军光荣院的20多名红军遗属和孤寡老人忘不了,人武部干部职工经常帮他们拆洗被褥、打扫卫生,嘘寒问暖。老人们说:“我们的晚年生活和谐幸福,因为我们有一群‘兵儿子’。”

2016年12月28日,大陇镇中村村村民朱开文告别了世代居住的低矮土坯房,住进了由人武部出资援建的三层小洋楼。朱开文逢人便说:“能住进这么宽敞的新房子,是我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的,这是托了亲人解放军的福呐!”

人武部还坚持常态助学,开展“每人捐献一日工资”“微心愿”活动,每年从人武部家底经费中拿出1万元,设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人人结对1名贫困学生,人均每年资助1500元以上,先后帮扶30余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从军梦。

如今,在人武部的引领带动下,井冈山市涌现出一批“放下高尔夫、一心来扶贫”的企业家。老区人民高兴地说,解放军引来金凤凰,带领大家奔小康。

今年2月26日,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为人武部颁发了“特别贡献奖”。从夜打灯笼访贫农到“三联”式扶贫帮困,人武部这支服务群众的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从未离开。近年来,在井冈山的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中,人武部和民兵当先锋、打头阵,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姿已经深深烙印在人民群众的心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