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各布斯之城看城市规划中的女性视角》
作者: 刘亚红
雅各布斯之城指的是雅各布斯所向往的功能多样化、各类人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妥帖安顿的回归日常生活的有活力的大城市。这样的城市出自于雅各布斯的女性视角,她的视角弥补了男性视角的缺陷,但也存在一些盲点。总之,人是目的应该是现代城市的终极关怀,包括性别视角在内的多视域的融合则是城市规划的大趋势,对中国当前茫然无措的城市规划界来说更是如此。
来源:《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4期
《审视电视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性别书写》
作者:牛卫红 滕朋
在娱乐经济的刺激下,电视体育新闻报道与体育赛事直播的收视率屡创高峰。从批判的意识审视,中国当下电视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差和失衡现象,而体育新闻受众以男性为主的市场导向、从事体育生产的女性工作者数量有限以及社会文化的男性霸权意识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就大众传媒担当的社会责任而言,其倡导平衡的性别观念,理性地进行体育传播工作,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其根本宗旨。在媒介生态转型的今天,体育新闻的性别生产机制要进行必要的改良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呼求,提高节目的生命力。
来源:《当代传播》2017年第1期
《从主妇到厨娘——传统宗祠祭礼中女性角色的历史变迁》
作者: 邵凤丽 萧放
宗祠祭礼是传统宗族深化血缘认同、维护生活秩序的重要仪式。从先秦《仪礼》的士人祭礼模式初创,到宋明宗族对《家礼》祭礼的继承、变革实践,女性在宗祠祭礼中的角色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妇逐步被边缘化为专司祭品的厨娘。女性祭祀角色的历史变迁表明岁时祠祭的举行是对宗族生活中性别秩序与伦常关系的维护与强化。
来源: 《民俗研究》2017年第3期
《性别视阈中的百年乡土文学》
作者:郑斯扬
百年乡土文学为乡土中国伦理变迁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语言艺术构成,也呈现出性别立场与乡土写作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男作家和女作家对乡土伦理问题的介入以及在写作上的呈现与揭示,趋向一致性的道德认同与共识;另一方面,由于性别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与不同境遇,经验主体的性别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男女作家投射注意力方式的不同,表现出对乡土伦理道德问题之关注点、反应面、伦理视角的差异。因此,男作家和女作家的乡土伦理探索之路既有对话与协同,也有交锋与对战,这种基于性别视角对乡土伦理道德维度介入的意义和价值,既作用于文学也作用于社会。
来源:《东南学术》2017年第5期
《声音的政治与女性历史的书写——解读谭盾的<女书>》
作者:巩淑云
女书在20世纪80年代被惊呼为“一个惊人的发现”,并从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得到大量研究。谭盾则从音乐人类学角度创作出微电影交响诗《女书》,从而打开了研究女书的新面向。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女书》用交响乐来表现中国古老文字,在演奏中播放现代影像,从而达到过去和未来、声与像“双重的3D”对位;其次,对位形成的原因在于通行世界的语言——音乐,所以女书的“唱”承载了极强的政治性。女书充溢在江永女性生活中,“唱”既使女性焦虑得到想象性解决,也作为“元语言”而达到底层发声的作用;《女书》“重复”“永恒”的历史叙事性打开了女性历史书写的可能。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