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9月1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模范监狱》:民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个“我娘”不一般 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在石家庄开幕 新书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我娘”不一般

张得蒂的作品《鉴湖女侠——秋瑾》

一位雕塑家在其50多岁时出现艺术创作的高峰不是孤例,但一位女雕塑家能得到众家人如此步调一致的理解、支持和倾心、珍惜,则是鲜见。

■ 舟子

最近,我有点困惑:看到某些大肆报道中的大小专家的文艺作品,我会无感,看不出好来。本着好学向上之心,硬着头皮去看相关评介,想由此看出其好来,但还是失望。于是,我想:也许是现在文艺的东西太多了,多到我应接不暇了。所以,面对某些作品,我有时干脆就不看不理——不是有言道:21世纪什么最宝贵?注意力经济。不过,我也会有些惶惑:如此失去了对于文艺的向往,我的未来会不会变糟?毕竟没文化很可能导致“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当这几幅雕塑图片映入我眼帘时,我立马被吸引住了,这让我如释重负:看来,不必太担心,我的注意力还是能被“抓住”的。

这些雕塑图片,刊发在一家我最爱看的报纸上。我尤其喜欢《鉴湖女侠——秋瑾》,与此前常见的中青年秋瑾手执短剑的形象不同,这位青少年的秋瑾在跃马疾驰中,她的马没有鞍,也不需要,因为马与她合一,都在向着前方一个看不见的目标注目奔腾,甚至不需要策马扬鞭。如此身形、意念相契,似乎是那个时代的先驱与先锋社会思潮合一的写真。这位秋瑾与我此前所见不同,但不管她俩看似像不像,我都愿意相信:青少年的秋瑾就是这样的,她面颊圆润、皮肤光洁,眼中有光,心中有亮,蹄疾走天涯!

与《鉴湖女侠——秋瑾》的相对“粗犷”、横纹毕现不同,另外两幅人物雕塑《日日夜夜》《宋庆龄纪念像》则是光洁动人,有一种以柔克刚、细腻入骨髓之后“反弹”而回的力量感,可谓外柔内刚:外部的雕塑纹理是极其细腻的,两位女性内在的勇毅与坚韧却是历历可见。这种“反差”的感染力来自何方?来自雕塑作者对人物气质、精神世界的深度把握和高超的塑形能力。而《西藏速写》与《绣花帽》,一素色一彩色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明白:好的作品是会自然而然地“抓”人的,不仅抓住眼球,更有心灵。

被这些雕塑“抓”住后,我开始看文章《我娘张得蒂》:“1992年,也就是25年之前,我母亲出版了第一部个人作品集,今天终于要出版第二部。我娘的第一部作品集出版于1992年,其时她年届六旬。称一位已经步入老年的女性风华正茂,似有玩笑或调侃之意,但于我娘却是真实状态的‘写实’。我娘历尽政治风波,从47岁才真正开始艺术创作……”

原来,“我娘”是一位雕塑家,这是一篇儿子写母亲的文章。看后,我感觉这个“我娘”不一般。“不一般”,首先是关于她的雕塑成就和她对于雕塑艺术的孜孜以求。还有就是家人对于她的称道。对于母亲的称道与赞美,我们听过、看过的很多,但这种“画风”的并不常见。我们的社会更愿意选择赞美和讴歌母亲对于家庭含辛茹苦的付出,而无意或是有意忽视了她们自身的职业求索以及对于社会的公共贡献。

我们更常听到、看到的是职业女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难逃脱的一个诘问:“你怎么平衡家庭与事业?”此时,成功的职业女性往往会当众“忏悔”:为了事业而不得已忽略了家庭、家人,愧疚无限云云。而这种逻辑与思维在这里看不到,看到的是如作者所写:“其实我娘至今行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心无旁骛。在我家日常的‘家庭叙事’之中,围绕我娘生活方面的无能,有着各种或大或小,或庄或谐的故事段子。而一个不会任何家务的女性,却得到从公婆到丈夫、儿子、儿媳们的一致原谅,她对艺术的心无旁骛的全情投入,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这种心无旁骛的投入,不仅让人了解和理解她正在干着一件比家务事重要得多的事业,而且其专注本身就具有一种肃穆的魅力,让她身边的人都愿意成全她为之全情投入的那份事业,即如我爹一生所做的那样。”

一位雕塑家在其50多岁时出现艺术创作的高峰不是孤例,但一位女雕塑家能得到众家人如此步调一致的理解、支持和倾心、珍惜,则是鲜见。“我爹”如此痴迷于自己的职业追求,很容易得到掌声与喝彩,历史上、现实中,为艺术、科研乐而忘生活的“心不在焉”的“我爹”多的是,陈景润、爱因斯坦……还有幽默漫画中那位“心不在焉的教授”,但生活上同样的“心不在焉”如果放到女性身上则不会变成幽默,而是有可能变成家庭闹剧,甚至是悲剧:家务无人料理,孩子无人照顾,家中鸡飞蛋打,婚姻告急……因为在大多数人的习惯思维中,“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就应该是男性事业的辅佐,即使她同样有创造的才能,婚后,往往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才情去成就他与家庭,甘当“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伟大”的光环埋没了她们青春少时的艺术与事业梦,于是,不少人无缘能够抵达自己事业的高峰与秘境,创造出比较卓绝的成就来。

作者张天蔚写道:我娘太过执着地追求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而雕塑恰好被她认为是一桩可以帮助她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事业。她的书房上挂着她自己书写的一句“座右铭”:感谢雕塑,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如果没有雕塑,我娘的生命将注定不是完整的,如果没有雕塑,步入晚年的我娘,一定会因为自己的一生没有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更大的意义,而遗憾、自责和不安。

“我娘张得蒂”不一般,希冀这样不一般的“我娘”能够更多,在亲人的笔下与生活中,也在我们的现代文化与社会舆论中。希冀怀着“遗憾、自责和不安”的生命不完整的女性能够少一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