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9月10日上午,原定一个小时的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因为阵雨突然来袭,考虑到学生的健康,仅用了两分钟即宣布结束。(9月11日《北京日报》)
作为入学仪式,开学典礼意味着2017级新生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样一所新成立的大学而言,第一次新生开学典礼无疑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天公不作美,“最短开学典礼”却让我们见识了一所大学的人文情怀——以生为本的价值排序不是在空洞的口号里,而是在具体而微的细节当中。
新生开学典礼兹事体大,许多学校都会尽量避免遭遇“坏天气”。然而,天气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突如其来的阵雨往往会打乱节奏。为了避免学生们被淋湿、为了呵护他们的健康,中国科学院大学用“最短开学典礼”来应对。看似不完美的收场,却因为善意和温情赢得了舆论的点赞与认同。
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在一些人脑海中存在一种荒谬的“代价论”,即为了达到目标,做出一些牺牲是必要的。这种“代价论”不仅造成对失范行为的冷漠,也为这种冷漠找到了极具说服力的理由。少数让学生“冒雨表演”“冒雨看演出”的学校,表面上赢得了“面子”,实际上却失去了“里子”。
关爱学生、体谅学生,需要多一些“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的共同体意识。伴随着社会变迁,师生关系不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应该在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础上界定清晰的权责边界。那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教育方式,难以赢得学生发自心底的尊重与认可。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不同的人们对于同样的行动目标通常存在着价值认知上的分歧与差异,对同样规范的需求也具有不平衡性,冒雨进行新生开学典礼难免会遭遇同学们的抵触与不认同。与其为难学生,还不如提前结束新生开学典礼。“最短开学典礼”看似不圆满,实际上却彰显了一所大学的情怀。
学生的身体健康,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学生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们是否有足够体面与尊严的一面镜子。只有将以生为本置放在价值排序的首位,一些老师才不愿意耽误学生一堂课;只有将以生为本融入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与各方面,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住宿、饮食问题才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只有将以生为本融入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才能在关注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
开学典礼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计较时间的长短,关爱学生却应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当学生在学校得到更多的温柔相待,他们才能以更加柔软、温暖的方式去拥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