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家出版社,95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15万余种图书参展,为期一周的2017上海书展为夏末的上海又添一分热闹——
入场人次平均比去年增长10%,最高单日涨幅为18%;图书整体销量上升15%左右;快递业务比去年增加约25%。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钟玲
500多家出版社,95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15万余种图书参展,为期一周的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8月22日晚落下帷幕,这一场关于书籍的文化盛会,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去,为上海炎热的夏末添了一分“热闹”。
在23000平方米的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2017上海书展,今年已是第十四届,主题仍然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书展会场的各个展馆里都有主题展览呈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原稿,难得一见的丰子恺家庭照片,“陈伯吹童书屋”,“理想书房”里的瑞典、芬兰……在社科精品馆,已是老朋友的“向大师致敬”主题图书展,又让人们看到了许多中外已故大师的经典,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徐志摩、路遥、梁实秋、张恨水等名家的著作赫然在列。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以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书展的主会场不仅专设了军事馆,集中展出表现人民军队建立、成长和壮大的图书,还展出了有关东京审判的多种图书,描绘东京审判现场的巨幅油画就屹立在会场,提醒着世人正视历史、铭记历史。
读者们对实体书店展区的关注一如既往,与之不同的环球影音世界馆也吸引了许多读者驻足。这是一个可以用耳朵和心灵同时感知的展馆,音乐、影视、文学等各类电子产品和音像制品就摆放在展架上,书迷们可以挑选喜爱的唱片、唱盘或者视盘,感受文化与科技相碰撞的无限魅力。文字作品有声化让为你读诗、十点读书等音频节目应运而生,还表现出了足够强力的商业附加价值,在音频平台蜻蜓FM、喜马拉雅FM上均收获了数以“亿”计的收听量。“听书”这种方式,让“读书”有了多维度的内容体验。
《五百年来王阳明》 超1000册,《诗书中华》 超1000册,徐中玉主编的 《中国经典诗文之美》 近600册,3800元/套的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近60套……这些记录在销售单上的数字,印证了在书展中乐此不疲的读者们的心之所好。今年,诗词、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类图书是“大红人”,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初步统计,今年书展传统文化类书籍较往年销量明显攀升,同比增长近两成。同样受欢迎的,还有“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出版馆里展出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首批图书空运至现场,不到半天就全部售出;售价800余元的八卷本“胜利丛书”在书展现场售出了近百套;而原本只是用来展览的200本 《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开展仅一天就被抢购一空。
将中意的作品收入囊中,书展对读者们的意义并不止于此,他们也未错过“遇见”名家。这次书展新书签售活动多达200多场——《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作者彼得·弗兰科潘亮相上海书展,他的《丝绸之路》出版后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从“信仰之路”“基督之路”“变革之路”一直到“霸权之路”“灾难之路”“悲剧之路”,用这种方式切入到繁复芜杂的历史之中;严歌苓与她今年出版的新书《芳华》一起现身,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4月推出的书,首印即是十万册,那是她对青春的一种“追忆”……除了文学界的一些重量级嘉宾,还有卢思浩、法医秦明等百万级销量的畅销书作家,这使得今年的上海书展,即便没有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那样的“超级大咖” 助阵,“追星”狂热度也丝毫未减,而“跨圈”的艺术家六小龄童、央视主持人董卿、知名媒体人杨澜等人的到来,也让书展更加“星”味儿十足,俨然成为追星的“圣地”。
最令人意外的是,被称为“流量小花”的演员郑爽的出现。携自己新书处女作《郑爽的书》来到上海书展签售的郑爽,是这次书展当仁不让的焦点人物,素颜亮相的她被“粉丝们”狂追热捧,现场人气太过火爆,出现了警察进行人群疏导和手持记者证或邀请函的工作人员被清出场外等情况。以至于签售现场失序,直接导致周国平、卢思浩等作家的签售会不得不临时取消。而书展虽已结束,纷争却还在,娱乐明星“取代”人气作家一事,仍旧是人们热议的焦点。
除了主会场的活动,李敬泽、金宇澄、孙甘露等19位知名作家在巴金故居、茅盾旧居等上海10个文学地标,超过10小时的接龙朗读是上海书展的又一个亮点。由当当图书联袂上海国际文学周、腾讯新闻直播团队举办的这场“上海文学地图朗读接龙”,让众多未能到现场的网友通过直播参与上海书展,以特别的方式品味“书香”。
一场“书”的盛宴,是无数爱书者的狂欢。据统计,在上海书展一周的时间里,入场人次平均比去年增长10%,最高单日涨幅为18%;图书整体销量上升15%左右;快递业务也比去年增加了约25%。都说碎片化的阅读让纸质书籍“没落”了,可书展的“热”却让人看到了“转机”。
如今,跫音渐远,书香还在……
且听书在低吟
■ 吴玫
去年上海书展时,因为有两场签售活动,我心中有事,逛起书展来就无法潇潇洒洒了。今年,我就是个书展的闲逛者,格外轻松。8月16日是2017年上海书展的第一天,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早集,早早走进位于上海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
没有想到,第一场某出版社嘉惠读者的活动,已经在西阳光篷里举行。看到数十位读者安静地坐在台下认真聆听台上的作者分享练习书法的心得,我不禁想起去年书展开幕的那一天,因某位当红小明星前来参加一本书的签售,引来一众追星者绕了中央会场一圈又一圈,特别是拿到签名本后粉丝而不是书迷喧嚣而过的样子,令为书而来的书迷,纷纷侧目。如此所谓的书展“热潮”,今年还会再现吗?期待组委会将书展还给真正的爱书者。
我还看到了非要跨出安逸尝试到已经竞争得白热化的市场里“分一杯羹”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他们的“野心”并没有因为社小而“适可而止”,仅说他们的“大师馆”,从2015年2月出版第一本《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到现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这套以举世闻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传记为抓手的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32种。这32本包括卓别林、略萨、卡明斯等文化名人在内的传记,摆放在上海书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展台的展柜里,真是蔚为大观!
安静地出版具有文化价值、给读者带来正能量书籍的出版社,还有好多家。那位以古书为美,继而寻宗觅诗到了伤了一条腿也在所不惜地继续寻觅的韦力先生,这一次书展上推出了两种书,《觅宗记》和《觅诗记》,两套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前一部是作者用了三年时间实地寻访,行走记录,以一己之力,将中华佛教文明当代的样貌留在了书页里。后一本则是作者通过对诗人遗迹的勘访,呈现了中华几千年的悠悠诗情。这两套价格不菲的好书,装帧华丽,内容丰实,就这么静静等候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展区的陈列架上。也许,整个书展期间,韦力先生的泣血之作都未必能等来出版社希望的读者人数,好书就是,我摩挲着它们,岁月静好的感觉油然而生。
让我毫不犹豫带回家的,是上海九久读书人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6本一套的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作品集,尽管她的作品我几乎已经通读了一遍。读过的书还要带一套回家,实在是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笔笔写到了腠理,这位被疾病羁绊住了脚步的女作家,思考却能无远弗届,当时拜读时,感觉只是一个不对等的爱情故事(《伤心咖啡馆之歌》)、只是一个发生在军营里的蹊跷故事(《金色眼睛的映像》、只是一个12岁少女初尝孤独滋味的故事(《婚礼的成员》、只是一个人之将死万事皆休的故事(《没有指针的钟》)、只是无望到了极致的故事(《心是孤独的猎手》),拿到书的当晚,我一一翻阅我的至爱们,发现,天赋惊人的卡森·麦卡勒斯是通过小孔眼镜看世界,她的作品,切口很小,但每一部都预见了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世界的未来模样。你看,卡森·麦卡勒斯病逝已有50年。她对爱情的独到释义,她当孤独为高级情感体验的感悟,她视贫富差距为万恶之源的犀利,哪一样不是我们困顿时得以缓释自己的解药?
假如说,50年前就因病逝世的卡森·麦卡勒斯是用虚构预留给了我们一份能治愈心灵之忧的良药,那么,阿根廷作家马丁·卡帕罗斯则用解剖现世的方式,给人类社会的未来一个警示,我说的是他的新著《饥饿》。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困、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要讲述这些地方饥饿人群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这段写在《饥饿》环衬上的话,已经足以令人心生忧惧,再打开《饥饿》的“开端”一章,读到作者马丁·卡帕罗斯说,“在我们这个富饶的星球上,每五秒就有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因饥饿而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约25000人因各种与饥饿相关的原因而死亡”这样的结论时,触目惊心之外,我特别想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上海书展的作者马丁·卡帕罗斯面对面,亲耳听到他斩钉截铁地告诉《饥饿》的读者,他在书里所列的数据,所说的那些与饥饿相关的悲惨故事,都是真实不虚的。
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的活动,被安排在了距离书展现场3公里的上海图书馆,又是赤日炎炎的夏天午后,饶是这样,都不能抵挡我追随马丁·卡帕罗斯前往上海图书馆的脚步。没有想到,想要听马丁·卡帕罗斯怎么说的读者还真不少,偌大一间上海图书馆西大厅5304室,在活动开始前10分钟就座无虚席。
其实,这不是一场倾听愉快的活动。《饥饿》的作者马丁·卡帕罗斯不懂中文,我们又不懂西班牙语,整个活动过程,都是由来自南京大学的张伟劼先用中文将自己的问题说一遍后再翻译给马丁·卡帕罗斯,而卡帕罗斯先生的回答,则由《饥饿》的翻译之一侯健先生翻译给我们听,所以,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的主题活动效率并不高,可一点儿也没有妨碍我们听到马丁·卡帕罗斯先生为了揭示一个惊人的秘密做出的努力。这个秘密就是,全球每年能生产出120亿人食用的粮食,却有9亿人在挨饿。马丁·卡帕罗斯为这个正在迈向全球化而显得貌似繁荣的世界,敲响了可能衰败的警钟。
“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结束4个小时以后,另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在思南文学之家开始。这场为李敬泽的新书《咏而归》而举行的活动,吸引来了沪上文化名人黄昱宁做主持,年轻的文学评论家黄德海和怪味豆一样的作家冯唐做嘉宾,他们和李敬泽一起围绕着《咏而归》讨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即如何从中国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领会到他们对丰沛和润泽的生命的追求,从而学会在浮躁的社会里安顿自己。
回到过去的李敬泽和韦力、纪实的马丁·卡帕罗斯、虚构的卡森·麦卡勒斯以及那一套文化名人汇聚的“大师馆”,他们和他们的书籍让我产生了坐地日行八千里的错觉,且一路上都听到了书的低吟,这就是一种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