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每年8月,确实会有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分班问题想办法。广东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要规范编班级行为,学校实行师资均衡配置、学生随机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义变相编重点班。记者了解到,开学在即,市内不少学校为了分好班,也是各出奇招。有的老师抽签分学生,有的干脆按兴趣爱好分班。(8月20日《广州日报》)
时下,“差别教育”催生出的“名校效应”正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实现教育产业化,并成为教育领域不正之风的一个源头。许多中小学生就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过早地感受到教育的差别和竞争。尤其一些“重点学校”“名校”就是靠收取择校费的“经营模式”来运作的。这意味着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学费,学生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购买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低收入阶层而言明显有失公平,因为这会减少甚至剥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
有人说择校风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择校也许有1000个理由,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小升初”制度设计得不合理。实际上,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资金投入不均衡,二是师资配备不均衡。为此,教育界人士对于教育均衡化提过多条计策,其中包括: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不将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过分流向重点学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换制度,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同时,政府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薄弱校倾斜,对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进行控制,打击名校滥发奖金的现象,提高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等。
要切实根治“择校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必须积极推行教育均衡化,尽管这仍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令人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致力于此。而要推行“无差别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实行学校师资力量“无差别”,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学校师资力量按适当比例进行随机调整,确保中小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化;二是实现学校资金投入的“无差别”,对于学校的投入不分档次,一视同仁,切实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确保学校之间得以均衡发展;三是推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无差别”,在对中小学校布局进行调整的基础上,确保中小学校从校舍、场地到教学设施等方面基本做到标准化、均衡化和规范化。
一言以蔽之,只有积极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彻底摒弃“差别教育”模式,才能消除“择校热”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