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刘旭
□ 龚远洪 陈晋
从农家到田野,从生产到生活,江西省铜鼓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全方位推进,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理念贯穿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如今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千家万户的基本遵循。
典型引领新风尚
前不久,铜鼓县大塅镇居委会以网络投票评选村级“道德模范”,引来4.3万网民关注,共1.4万人次参与投票。
“真没想到,我们这个2000人的居委会,举办个道德模范评选,居然会引来这么高的社会关注度。”大塅镇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刘斌有感而发。
铜鼓县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 “好家风、好家训”“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少年”“星级信用户”等10余项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乡村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2010年,该县在全省率先制定和出台《关于建立关爱英模工作长效机制暂行规定》,各乡镇村也自发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教育基金会、道德模范基金会等多个公益组织,建立健全典型宣传、奖励和家庭帮扶三大机制,进一步营造了“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
如今,向上向善的民风已吹遍铜鼓大地,全县有17人被评为“中国好人”,7人被评为“江西好人”,评选表彰各类好人527人。其中,孝老爱亲好媳妇田冬香、爱岗敬业乡邮员戴秋菊、见义勇为好男儿王卫东、助人为乐好邻居樊长根等一大批“中国好人”“江西好人”均来自农村, “草根英雄”占比达60%以上。同时,该县利用“道德大讲堂”“百姓宣讲团”“ 诚信红黑榜”等品牌活动,广泛宣传本县的道德楷模和典型标杆,持续放大身边英雄的好人效应,为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
美丽乡村入画来
盛夏时节,走进获得“全省百个最具乡愁村庄”的铜鼓县温泉镇凤山村,绿树掩映,房舍整齐、田园葱郁,家家户户门前镌刻的石楹联,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中,闻到了书香,记住了乡愁。
按照“旧村改造、保护生态、建设新村”的理念,铜鼓县以规划为先导,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约1.5亿元。通过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房屋亮化和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路、改环境“四化七改”工程,让不少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村民表示,现在在村里面住比城里还舒服。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铜鼓县坚持文化引领,群众文化遍地开花,民俗文化风生水起,“文化+旅游”有声有色,全县各村镇农家书屋、村镇文化站、乡村舞台、健身广场实现全覆盖;现在,读书看报、写字绘画、吹拉弹唱、体育健身等健康向上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当地农村蔚然成风。在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上,该县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通过结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长寿文化等主题,努力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实现村村有亮点,家家有特色,游客留得住,百姓能致富。今年1月至6月,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2.85亿元。
移风易俗顺民意
谈起农村这些爱大操大办的陋习,很多农民群众深有感触,“过去村里爆竹一响,不管红事、白事,都要去喝酒,多的一年要吃七八十场,有时真是苦不堪言。”
为减少这类不良现象,铜鼓县把移风易俗作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制定推进移风易俗实施方案,要求党员干部带头遵守相关规定。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人大会议,出台相关决议,对办酒席桌数、烟酒档次、礼金金额等作相应限制,推行简单办事新风貌。
在政府的引导下,各村自发成立乡村移风易俗理事会,推选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农村能人为理事会成员,将移风易俗落到实处。棋坪镇幽居村《村规民约》规定,白喜事不得超过20桌,红喜事不得超过15桌,不得请亲戚以外的任何人。高桥乡高桥村规定,严格控制办丧事时间,不能超过两天,严禁请乐队、放烟花。目前,全县103个村(社区)中90%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制定了《移风易俗管理办法》。
铜鼓县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不仅弘扬了新风正气,更是减轻了群众负担。据初步统计,全县红白喜事操办酒席数较上年相比减少了近40%,各类名目大操大办情况较上年相比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