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在九寨沟县漳扎镇二队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帐篷内,一位母亲帮助女儿扎头发。目前,大批救灾物资已抵达九寨沟地震灾区,灾区群众也陆续领到帐篷,开始了帐篷里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平静中有憧憬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许真学 任然
“你这有10间空房吗?有,就全部包下。”8月11日一早,一位女性来到徐凤英的酒店,询问空房数量。徐凤英摇头说:“目前只有3间空房了。”然后指着酒店小楼说:“一层都是北京来的医疗队,二楼是一个电视台的,三楼、四楼里还有一些散客。”
徐凤英的酒店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新城下寨村路上,是一个新建酒店,只开了一年多,去年这个时候也是一房难求,不同的是,住满的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后,徐凤英的酒店就一直向前来抗震救灾的各路人员提供免费住宿。
每天都有人前来询问是否有房,以至于她把酒店四楼自己家人住的四室一厅也腾了出来,提供给需要住宿的人们。而她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则在一旁的餐厅里铺满了地铺。
回忆起8月8日晚的地震,徐凤英说,当时酒店已经基本住满,一辆来自西安的小车刚到酒店门口,她正准备出门迎接客人。“然后就感觉开始摇了,我听见我老公跑到院子里喊,地震了地震了,大家不要跑,不要跳,靠墙蹲下蹲下……”
徐凤英的丈夫是下寨村的村干部,也是村里的民兵队长,待地震停止后,她和丈夫便引导30多名乘客下楼,集中在酒店前的一大块空地中。而地震后不久,徐凤英就接到了一个自称县政府办的工作人员电话,要求她全力保证住店客人的安全。当晚她和家人彻夜未眠,为客人送被子送水,并常常拦住要离开的客人,告诫他们路上更危险。他们凌晨5点就又开始为客人准备早餐,为每一位客人送上热粥和馒头……
徐凤英坐在酒店前的院子中,淡淡地叙述着,她望着酒店前的街道,缓缓地说:“昨天这条街道上人车还多的很,大巴车整整齐齐的排满贯穿了整个县城,几万名游客就是这样排着队上了车,陆续离开了。”
这个蓝天白云下四面环绕着大山的县城,沿街有着各种商铺,有一半左右的商铺都开着门,“关着门的都是外地人在这经营的,都走了,开着门的都是我们这些本地人呀。”开小卖部的周大姐说。
县城里,路面整洁,房屋完好,街道上有人坐在门口晒太阳,有人举着几个月大的婴儿逗着笑,有人三三两两地闲步,如果不是经常有挂着应急抢险车等字样的红布车来回穿梭,预示着这是一个刚经历过地震的地方,这个县城与一般大山里的宁静小城并无二致。
周大姐今天上午在隔壁的理发店洗了个头,感觉神轻气爽的她坐在小卖部里为货架上的货品填价签,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关于货品,她说:“现在还很充足。”还笑着说:“你看,那么多游客,那么快就转走了,我们的货品应该也很快就会上来。”
虽然被地震暂时打乱了生活,35岁的徐凤英却颇为乐观地:“我觉得影响不会太久,总有路子的,你看汶川地震后,汶川那边旅游业还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哩。无论怎样,我们都不会离开这里,没有地方比家乡好。”
“我还要在这工作呢,我走哪儿去啊?”20多岁的邓珍珍乐了,“7.0级地震,我们县城都好好的,不是证明了很安全吗?”
中午12:00,在九寨沟县城长途汽车站,邓珍珍作为团委的志愿者,正在协助安排一些乘客坐上从九寨沟开往成都的大巴车。“昨天走了一百多辆,今天从早上7点开始到现在已发了5辆。”邓珍珍说:“昨天走的大部分是游客,今天基本上都是在本地上班的外地人。”
得噶玛和她的朋友在排队等待上车,他们是在九寨沟某酒店进行文艺演出的演员,他们这个文艺队已在九寨沟演出了7年,每年旅游旺季都赶来,“基本上3月份就来,一直要待到10月份。”得噶玛说。
得噶玛的家离九寨沟不远,就在松潘县。问得噶玛家这么近,为什么前两天没走,她说:“让游客先走啊,他们都吓坏了,我们都是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人,我们还好。”
又一趟大巴车来了,得噶玛和朋友们在志愿者的指引下排队上车,临上车前,得噶玛突然回头说:“我们明年还要来的。”
抗震救灾,一分钟都耽误不得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许真学 任然
8月10日清晨6点半,杨志敏被电话吵醒,电话中,她接到了工作任务,要求她即刻前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指挥部”,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她简单收拾行李,前往四川省地震局领取装备,并与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地震基准台台长张艺会合后,共同前往机场。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在四川省地震局工作了20年的杨志敏在手机上看到了这条信息,5分钟之后,便已在前往单位的路上。当晚一直忙到凌晨3点。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几乎省内所有6级以上的地震,杨志敏都到过地震所在地参与过相关工作。她说,地震局有相应的应急响应,2008年后更加完善,局内所有工作人员一旦收到6级以上的地震信息,不用电话下达任务,大家都自觉前往单位会合,即刻开展相关工作。
8月10日上午11点50分,杨志敏与张艺赶到成都双流机场,搭上了从成都开往九寨沟黄龙机场的航班。
8L9601次航班上的头等舱空乘员曾泫粼早已在航班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这条航线上已工作了半年的曾泫粼,自觉今天的工作尤其有意义,虽然当日的这趟航班只有7名乘客。曾泫粼说:“我也是四川人,经历过‘5·12’汶川地震,所以更加懂得感恩和互助。”
而早在前日工作群中,她就看到了上级关于这条航线的相关指示,要求所有乘务员全力服务好这趟航班上的所有乘客。而当她听乘务长王滔说起有关这趟航班的故事后,也深受感动。
8月9日,在从九寨沟飞往双流的这趟航班上,原本只有60多位乘客,但为了帮助转移滞留在九寨沟的乘客,机长下命令飞机在机场等待了2个多小时,直到飞机满载137人后才起飞,而这两个小时的等待中,早已在飞机上的乘客无一人有怨言。
当天,曾泫粼还要和3名乘务员以及3位机长、1位空保人员共同执行两个航段,来回四趟,据她所知,每趟从九寨沟返回成都的航班上都将会有120余名乘客。
8L9601次航班在成都双流机场起飞时,关闭舱门后,50分钟后即到达九寨沟黄龙机场。
杨志敏和张艺下飞机后,很快便与机场所在的松潘县防震减灾局的工作人员碰了面,简单寒暄后,便开始前往九寨沟县。从机场到九寨沟县共有120公里路程,因为游客基本已经全部转移,道路在8月9日下午5点已经抢通,预计2个半小时就能到达。
刚开出机场没多久,便看到了路边上设置了有免费物质取用点,身穿红色志愿者服装的当地群众,举着矿泉水和食品向车辆吆喝:“拿点吃的再走吧。”
每过这样一个志愿者服务站,开车的松潘县防震减灾局工作人员小路都会减慢车速,摇下车窗说:“谢谢,我们都有,我们都有。”
而一路上,每遇到山体一处滑坡或断裂处,杨志敏都会拿起手机不断拍照。“这些都是资料,得保存下来。”她说。
当车辆顺利行驶了60多公里到达一处名叫甘海子的地方时,由于余震影响,前方山体垮塌严重,挡住了去路,这可急坏了杨志敏,她不断与前方指挥部联系,希望得到帮助,甚至还想赖上道路抢修工程车往前走。旁人有的劝她:“着急啥嘛,今天在这边找个地方休息一天再走嘛。”杨志敏使劲摇头说:“不行,不行,抗震救灾的工作一分钟都耽误不得,今天走也要走过去。”
杨志敏正在甘海子处火急火燎要往前走时,一位身穿红色救援队服的女性指着杨志敏一边的山体喊道:“大家往后站,往后站,这边还有一个滑坡体,大家最好不要再这停了。”
她叫朱一存,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的项目处长,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昨天从北京到了广元,又从广元赶到九寨沟,今天上午根据指挥部的安排,与物资发放中心进行了对接后,便到了甘海子村进行巡视,主要询问村民的需求。
提起村民的需求,朱一存有些忧心也很乐观,她说甘海子村共有26户,104位村民,老人少孩子多。目前村庄受房屋受地震影响不大,村民居住在发放的帐篷中,生活上有什么需求都可以从屋子里取出。
但川九公路一段山体经常出现滑坡,村庄处在川九公路中断,路面上碎石经过各部门通力合作虽已抢通,一些载有食品和水的大型车辆还是难以通过,现在村民的最大需求就是水。但她相信,这么严重的道路堵塞,都能在这么短时间抢通,让小型车辆可以通过,大型物资车辆进入也会很快。
经过2个多小时的等待,道路再次抢通,杨志敏赶紧上车继续前往九寨沟县城。直到下午6点40分,经过24小时后,杨志敏终于到达了四川省地震局设在九寨沟县的“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联合指挥部”。
她着急赶往这里是为了替换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的处长田玉萍的工作,在地震局系统工作了27年的田玉萍一直从事地震监测工作。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当晚11点,她便派出了一组监测人员带着流动监测设备赶往九寨沟进行加紧监测,而她本人则在8月9日凌晨3点安排完处里的相关工作后,前往了九寨沟“指挥部”。
刚当“指挥部”,由于人手不够,她便先被指派为新闻秘书组工作,负责与媒体沟通,向外发布官方消息,直到杨志敏到了后,她才能回到监测组从事相关工作。
田玉萍此前参加过芦山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当时在芦山待了十余天,她说,此次也估计是十余天,而派出的监测组将在九寨沟至少待3个月,搜集的所有数据都要发到四川省台网中心进行分析。救援还在继续,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游客全部疏散返家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富东燕 发自北京 8月11日,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据各旅行社向国家旅游局综合司报告,截至8月11日上午10点,1129个旅游团、33191名游客已全部离开四川九寨沟县震区返家,其中30779名游客已到家。同时,近28000名散客也已疏散出震区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