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8月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如何让民间送养行为“合情”又“合法”? 避免公共决策“拍脑袋”“一言堂” 药品准入谈判利国利企惠民 “给高校放权”是职称改革关键一步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高校放权”是职称改革关键一步

□ 张西流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将向用人主体放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作为今年工作要点之一。另据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高校要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8月7日《重庆晨报》)

将教师职称的评审权下放到高校,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向简政放权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后,教育行政部门不再管理高校的微观事务,诸如职称评审等,将赋予高校更多更充分的自主权。再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是职称评审“去行政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今后高校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彰显了职称评聘“以德为先”。

如今在一些高校,教学不如搞科研,搞科研不如写论文,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学术GDP”不仅主宰着职称评审,而且左右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特别是在狂热追求“学术GDP”的背后,凸显出的是教学边缘化、学术功利化和高校行政化,“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越是名校越是突出,并形成了恶性循环。比如,教师从事教学,只是在挣应得的那份工资;从事学术研究,不仅可以争得巨额的科研资金,而且易出成果,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并在职称晋升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带“长”字的教授,均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某个科研领域的带头人,又是高校的行政官员,获利颇丰。

再看高校职称评审。教学成果短期内无法出数字政绩,从而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申请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经费等成为主要指标,导致越来越多的教师变成科研的“打工仔”,越来越脱离教师教学的本位,也脱离了大学育人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量化的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焦虑可能会使一些教师冒险在数字上造假,甚至剽窃学术论文,不惜恶化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

可见,给高校放权仅是职称评聘改革第一步。关键是,高校应摒弃对“学术GDP”的盲目崇拜,改进考核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比如,学术和教学,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不再具备决定一个教师职称晋升的压倒性重要性。德才兼备是理想的晋升标准,且“德”应在“才”之先。为师者不必是“学术专家”,但必须授业解惑。在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教育改革方向的当下,只有让教学的归教学,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才能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的本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