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产品包括经济作物市场需求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大量增加农产品的供给,不仅很难赚钱而且会增大风险。
如果大量资源投入到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上,那些现在看来仍然高价的经济作物因为突然剧增的资源输入,供给必然大量增加,市场供过于求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
□ 贺雪峰
当前,我国正开展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脱贫攻坚战,以争取在2020年前消灭贫困。一般的看法是,消灭贫困最好的办法是发展生产。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曾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大部分人甚至未能解决温饱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持续发展生产,我们逐步摆脱了贫困。到目前为止,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个连片山区,贫困人口也只有5000万左右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我国的减贫成就是与经济持续快速成长、产业不断升级紧密相关的。
当前,各地脱贫的主要办法仍是发展生产尤其是发展产业,但存在一定的风险。2017年4月,笔者到西南Y县和P县调研,看了几个产业扶贫的点,也听了两县关于产业扶贫的报告,让我对产业扶贫有了一些思考。
Y县、P县产业扶贫的对策看上去很眼熟,无非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流转土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其中的理想办法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由公司带动农民致富;二是鼓励农户提高农业投入,搞多种经营,变种粮食作物为经营作物。而这两个方面的实质又只是一个方面,即通过增加农业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以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用一句话说,就是通过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来让农民脱贫,简称产业扶贫。
正是产业结构调整让我有了极为熟悉的感觉。大家都知道,仅靠种植粮食作物,农民小规模经营,是很难致富的。农民要致富就必须种高价经济作物,就要调整产业结构。问题是,在仍有占全部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和接近20亿亩耕地的国情下,农产品供给能力极强,凡是高价经济作物都会有大量农户响应市场信号增加种植,使得市场供给增加,最终供过于求,以至于循环出现高价经济作物卖不出去、种经济作物反而不如种粮食作物的现象。
在市场条件下,农户具有极强的响应市场信号的能力,虽然种粮食作物很难致富,大宗粮食作物价格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风险较小,种经济作物时机掌握得好,可能赚大钱,却也很可能卖不出去亏本。农户要追求这个高价,是要冒风险的。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例子,尤其是有些产业通过政府推动形成区域优势,又与当地特定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成功,典型如赣南脐橙、湖北潜江小龙虾养殖。
当前全国有400多个贫困县,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是用于产业扶贫,这些贫困地区因此引入资本,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加入到新产业的发展中去。如果大量资源投入到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上,那些现在看来仍然高价的经济作物因为突然剧增的资源输入,供给必然大量增加,市场供过于求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如果将当前全国400多个贫困县调整产业结构的目录拿来比较,就会发现,各地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极为相似,往往是茶叶、柑橘、猕猴桃、枇杷、苹果、西瓜、桃、梨、荔枝、蔬菜、食用菌等。
在农产品包括经济作物市场需求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增加农产品的供给,不仅很难赚钱而且会增大风险。笔者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农户致富,而且可能造成农业收入的下降。相对其他一般农业地区,贫困地区存在着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太便利且信息不灵通的缺点,如果种植经济作物出现过剩,贫困地区将承担更大的风险。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