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祁祥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在不到4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1978年时的1.78%上升到2016年的14.82%;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然而,伴随着GDP的增长、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也存在着以“人”为核心凸显的三个突出问题:首先,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贫富差距拉大、不平等现象加剧;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道德水准滑坡,社会矛盾突出;再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生态环境恶化,人类自然生存环境质量下降。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大都与各项改革不彻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失当、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中内在矛盾的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议题,并且从以“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改革的宗旨、动力和目标的问题。《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权威展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和发展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伟大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个人在生活上的富足、精神上的富有和体魄上的强健;包括所有个人在法律界限内对权利的行使,对责任的担当,对文明的遵循和对法治的敬畏;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这也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为内容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宗旨、目的、基本内涵和根本动力。
39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其卓越的胆识和魄力,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这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实验,但可以说,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改革激情、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改革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在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通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让改革之路更加顺畅;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促进共同富裕,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进一步打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我们要进一步打破各种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减少以至消除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保障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拥抱改革浪潮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服务
□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 王淑芳
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随着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热播,一系列疑问得到回应和解读,也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
作为一名交通运输行业的从业者,我看到30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完善,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环境,也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发展让人民“走得了”,但让人民“走得好”,实现安全、便捷、高效出行,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百姓的期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实现传统交通运输的转型升级,变得更安全、畅通、高效和绿色。
面对改革大潮,要勇敢拥抱。秉承“互联网+交通”的思路和理念,由交通运输部指导实施,在其他部委的共同努力下,我和团队具体建设运行管理的“全国重点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五年来让全国10人以上特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同比下降60.97%;“12328”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让百姓拨打一个号码就可以解决出行遇到的各种问题;“‘运政通’掌上运管所产品”让信息多跑路,百姓更方便……
改革易,坚持难。实施上述项目,给各方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还改进了原有工作流程,触及相关部门的利益。消极、抵触、不配合在所难免,阻碍改革的力量一直都有。但不能因此就停下改革的步伐,需要我们心有定力、耐心协调、坚决推进,把改革进行到底。改革贵在坚持,否则将功亏一篑。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百姓对交通和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外部环境愈发复杂,新技术迭代越来越快,交通的改革也要越来越深入。我和团队正在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危险品运输车辆跨省经营进行分析,以便进行更精准的监控;分析车辆的运行时段,了解司机疲劳驾驶情况,给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利用热点分析,了解重点地区危化品车辆聚集程度,提示聚集风险……对行业进行前瞻研究,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改革,发展不止,改革不息。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的落脚点都归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回想自己的从业经历,前12年研发北斗,为国家富强科研攻关。如今来到交通运输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有幸拥抱改革的浪潮,在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期,我将用余生把改革进行到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有真切的获得感。
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是必然选择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副部队长 李凌超
近段时间,《将改革进行到底》持续热播,在全国上下、军队内外引起剧烈反响。结合工作实际,现谈谈观看后的感想。
第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的必然选择。识天宜听风,临流须观澜。放眼寰宇,在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推进下,在激烈的国际战略竞争的催化下,世界新军事革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质变阶段。世界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既对我军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军武器装备系统的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既对军队的指挥方式、编组形式、组织结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军队的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硬件条件。纵览历史可以看出,军事变革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力量格局的分化和重组时期。一些原先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国的军队,固然可以得风气之先,率先转型,巩固其领先地位;而一些原先相对落后国家的军队如果见事早,变革快,举措得当,也有可能后来居上。《兵经百篇》说“难得者时,易失者机”,意思是难得的是时间,易失去的是机会。中国古代曾留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的骑兵兴起与军制改革这些军事变革的佳话。近代中国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曾经数次与军事变革的机遇失之交臂,即使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王朝也曾艰难启动军事上的变革,但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旧制度的束缚最终流产。今天,面对新的军事变革潮流,我们一定要“顺时以动”“因机而发”,弘扬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抓住机遇而千万不可丧失机遇。
第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适应国家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大背景、大环境的客观需要。“兵者,国之大事也”。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改革是整个国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国际国内大局下思考军队建设问题,思考军队的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谋划和指导军队建设一以贯之的战略思维原则。改革开放39年来,神州大地旧貌变新颜。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应的,在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方位地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新的部署。可以预期,随着这些战略部署的落实,中国的面貌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军队改革的力度,使之与整个国家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相适应,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相协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
第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确保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一支军队的军事战略、建军理念、发展模式、治军方式、组织结构等等,归根结底是由它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我军历史使命的新定位、新拓展、新延伸,对我军的建设目标和军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集中起来就是要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既要能够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又要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既要具有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能力,又要具有应对危机、遏制战争的能力;既要能够应对主要战略方向的安全威胁,又要能够应对其他战略方向的安全威胁;既要能够应对传统的安全威胁,又要能够应对非传统的安全威胁;既要能够遂行现实作战任务,又要能够遂行非战争的军事任务;既要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要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和平发展所必需的正当利益;既要能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证,又要能够为构建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军队的改革引向深入,努力建立起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新的军事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中尽显劳模本色
□ 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钢轨探伤工 关改玉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景式地展现了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进程中,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新部署、取得的新成就。特别是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等关键词的时候,让我心潮澎湃、感受至深、倍感激励,我立志要做中国高铁的开拓者、“一带一路”的担当者、技术创新的实践者,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服务中国高铁、服务经济发展。
我要做中国高铁的开拓者。2009年我入职时,正值国家高铁建设的高峰期。当时,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找到了青春奋斗的目标。借助中铁十七局集团操作培训、技能培训、导师带徒、技术比武、工地夜校等常态化学习平台,我的专业技能得到飞速提升,各方面能力素质明显加强。在无数高铁建设者默默奋斗的岁月中,国家高速铁路网日臻完善,高铁技术领先世界,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骄傲,更是全体高铁参建者的荣耀,我无悔当初的选择,无悔8年来的付出与坚守,更加坚定了服务高铁、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
我要做“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当者。“一带一路”倡议,基础建设先行。作为大型国有施工建筑企业,中铁十七局集团践行央企责任、争当开路先锋,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开拓实施“走出去”和“大海外”战略,目前我们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站稳脚跟,承建工程总额300亿元。企业的目标就是我们基层职工前进的方向。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青年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我的价值不能仅停留在荣誉层面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通过扎实勤勉的工作,通过先进示范的引领,加快推动中国高铁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国家整体战略目标实现。
我要做技术创新的践行者。“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释放创新人才的最大潜能”“科技进步对国家的贡献率超过56%”。依托企业人才培养“青蓝计划”,“创新工作室”“铺架创新工作室”等政策和平台,我跟我们的一线技术工人这个庞大的群体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扎实了我们的根基,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承建的京沈高铁辽宁段冲刺时速500公里的更高速度、打造高铁建设2.0升级版,一项项新目标、新挑战,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我将在创新的路上疾步向前、行稳致远,擦亮中国高铁这个象征着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新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作为一个基层高铁建设者、一个传承“铁道兵”精神的新铁军、一个全国先进典型,我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高铁“走出去”充满信心,我将持续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身作则、表率引领,积极融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产业工人的巨大力量,争做“大国工匠”,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尽显劳模本色、践行责任担当,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部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的力作
□ 张黎明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的政论片!此片通过精选重大历史事件、梳理改革方方面面、圈点百姓身边琐事,从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说起,从习近平总书记履新后第一次国内深圳调硏说起,从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说起,以写实、平叙、讲故事的方式,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光辉历程。尤其是完整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实践性的思想主张与治国理政方略;形象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心系百姓、直面问题、敢于担当的领袖风范与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务实作风;明确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矢志不移、百折不挠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客观地说明了解决中国当今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改革,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不仅仅是党中央的责任,而是全党、全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有力地回答了国内外有关“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这一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此片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讲话的辅导片,是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历程的史料片,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参与新一轮改革并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励志片。此片表达了当今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改革的愿景是什么这样一个重大主题,观看后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是一部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的好片子!因此,建议有关方面将此片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校等党员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教材中,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动员的作用,更好地使其引领的效益最大化!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组织部原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