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住房格局的变化,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等,老年人传统居住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同住的比例大幅下降,老年夫妇独立生活或独居老人的比例快速上升。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迁移,成年子女没有时间和居住空间照顾孩子,或由于孩子就学、升学等问题,他们将孩子留在原住处或送回家乡,让孩子与祖父母一起居住。因此,在过去20多年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居住格局,即祖父母与未成年孙子女一起居住的“隔代家庭”。
那么,居住方式的变化对老年人情感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引人关注
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持、北京大学和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全国性跨学科跟踪调查项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针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6000个目标样本家户的全部家庭成员展开调研,分析了居住方式(例如,是否与子女同住)对我国老年人情绪健康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提供了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据了解,CFPS项目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CFPS全国基线调查始于2010年,之后隔年进行全国性追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居住方式如何影响老年人情感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尚无定论。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父母与子女,甚至孙子女同住能在改善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减少其孤独感;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这些优势最终都敌不过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亦有研究发现,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的情感健康没有显著影响。
爸妈自己住更开心
针对有效分析样本7015名60岁以上,且子女已成年的老人的居住方式研究发现,65%的老年人在60岁后仍与配偶同住,但其中同时仍与成年子女或孙子女同住的为40%。居住方式也存在城乡差异,例如,仅与配偶同住在城市中更为普遍,而与孙子女同住(不论是否同时与子女同住)则在农村更为常见。三代人同住已不再是主流,所占比例为农村28%、城市22%。
对老年人情感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测量其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程度实现的。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居住方式与老人情感间的关系,研究者还对受访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在子女数量、健康程度和行动能力、居住地为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收入、住房面积是否充足、与子女关系是否亲密等个人因素进行了控制。
在不对以上变量进行控制时,我们看到仅与配偶同住而不与子女或孙子女同住的老人,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几乎是所有居住方式中最高的,抑郁程度则几乎是最低的。但也有例外,例如三代同住的老人和仅与配偶同住的老人在情绪上没有显著差别,只是前者中丧偶老人的抑郁程度会更高。另外不管是否与配偶同住,与成年子女同住但不与孙辈同住都会使老人情绪变差,如果不对个人因素进行控制的话,那么这一影响对丧偶老人更为显著。
从上面的结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成年人的两代家庭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而与孙子女同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成年子女同住给老人带来的负面情绪。然而,只与孙子女同住的“隔代家庭”老年夫妇比独居的老年夫妇幸福感差,抑郁程度更严重;而没有配偶在身边的“隔代家庭”老人的情况则更为糟糕。这说明,只和孙子女一起生活会给老人带来更大的负担,削弱了孙子女给老年人带来的快乐,对于配偶不在身边的老年人,这种负面影响更大。
母亲是重点保护对象
如果将个人因素纳入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从总体上看,男性的情绪好于女性,有子女好于无子女,城市好于农村。教育程度虽然对情感健康影响不大,但认知能力高的老人往往情感更健康。家庭收入高能改善老人的情绪,住房面积不足则会加重抑郁。另外,与子女关系亲密的老人情感会比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居住方式和与后代的相处模式对男性情绪的影响不大,对女性的情感健康则有显著影响。老年女性在与已婚女儿及其配偶同住,或者在至少一个子女已婚的情况下与子女及其配偶同住幸福感最强,而使幸福感逐渐下降的居住方式接下来依次为与儿子儿媳同住,仅与女儿同住,仅与儿媳同住;仅与儿子同住时女性的幸福感是最低的。研究发现,老年女性最愿意与已婚女儿同住,最不愿意与未婚儿子同住。
不难看出,对于老年女性来说,和女儿相处要比和儿媳相处容易得多,这一差异在儿子不同住时尤为显著,除幸福感较低外,仅与儿媳同住的女性抑郁程度最高。此外,与未婚子女同住会降低母亲的生活满意度,这可能是因为她们认为在所有的孩子都成婚前,自己作为家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本文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办公室特约供稿。作者系该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