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志愿者开展0~3岁儿童早教活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任然
长融东三路行政隶属于成都市成华区团结社区,位于市区偏东角,原是一个城中村,9年前经历了拆迁改造后,居民主要为农村房屋拆迁安置人口、流动人口等低收入群体。
在长融东三路两侧,除了矗立着的高楼小区外,还有一处三层黄色建筑。
9岁的巧巧指着黄色小楼,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她常去那里的“小二楼”。35岁的胥超说,她已在“小二楼”工作近两年;60多岁的杨雪花提起“小二楼”就滔滔不绝。
她们口中的“小二楼”,其实是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团结社区“妇女之家”(以下简称“妇女之家”,在该建筑二楼)。
成都市成华区妇联主席张国珍介绍,“妇女之家”成立后,妇联组织“从儿童服务开始”,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入驻,针对社区现状、居民需求,开展了上百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居民素质,改善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小二楼”成为群众喜爱的“老地方”,是凝聚妇女儿童群众、为其开展服务的新阵地。
以儿童服务为切入点
巧巧在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学上3年级,她向记者介绍,在“小二楼”里,“有画画、做手工的房间,有图书室,有一个屋子可以写作业。‘小二楼’里隔三岔五就有活动,‘这周五有一个叫‘轮胎里的春天’活动。”
当记者问巧巧是否知道“小二楼”的具体名称时,她能准确地说出是“妇女之家”,还知道是“妇联办的。”
“原来,妇联在居民们的心中可不是这个形象。”陈金蓉笑着说:“原来居民们大多需要调解家庭纠纷时才找妇联。”
陈金蓉是团结社区的老居民,十年前嫁到此地,她也是保和街道团结社区妇联主席,是社区居委会主任、党总支班子成员。
据她介绍,团结社区共有9个居民院落,共13000余户,3万余人。其中妇女10591人,流动妇女人数占比60%。辖区内流动儿童417人,困境儿童4人。人员结构多元,居民需求多样、问题错综复杂。
有多复杂?陈金蓉解释,农村变社区,妇女儿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在逐步改变,对生活品质、孩子教育、技能提升等各方面有了新的需求。“电梯经常坏、物业服务差、妇女儿童服务内容匮乏,百姓满意度低、认同感差……怎样搞好家庭建设?如何重构熟人社会形成邻里和谐、互帮互助?”陈金蓉说,这些都成了社区两委班子面前课题。
“经过调研讨论,最终我们决定从为儿童服务开始。”陈金蓉说,“凭过往经验总结,以儿童为主题的活动,妇女群众参与意愿要高很多。”
“就从儿童服务开始,再服务妇女,然后再进一步将受服务的妇女儿童尽可能地转化为我们的志愿者,去服务社区其他居民。那就等于服务好了整个社区。”陈金蓉描述了这个理念的思想路径。
基于这一理念和社区现状,成华区妇联及保和街道团结社区积极争取省、市妇联服务儿童的项目落户社区,2015年争取到了市级“妇女之家”项目在团结社区落户。
家长参与式的儿童服务
巧巧告诉记者,“小二楼”里面的叔叔阿姨很特别,与孩子们对话时,“他们会蹲下来说话。”
当记者问巧巧的父母是从事什么工作时,身穿一条洁白纱裙的巧巧,指着旁边一架装满废纸箱的三轮车,蹦蹦跳跳地说:“他们收废品。”
“巧巧原来很内向,第一次见她时,穿着一件灰突突的衣服,低着头站在一角一句话也不说。”胥超清楚地记得一年多前巧巧的模样,她说,“巧巧是被同学带到‘小二楼’的。在我们的带动下,孩子慢慢活泼起来。巧巧父母最初总是观望的态度,经过我们多次劝导,父母也参与到活动中。我们这儿的活动大多是亲子式的。”
胥超是社会组织“爱有戏”的员工,2015年10月,随着“妇女之家”项目进驻团结社区,她成为这里的常驻服务人员。管理各个活动室、策划配合活动开展、辅导儿童作业、反馈需求、搜集整理数据以及与社区妇联进行工作对接等是她的日常工作。不到两年时间,胥超与社区大半居民相互熟悉,去年,当选为团结社区妇联兼职副主席。
“爱有戏”负责人刘飞告诉记者,两年前承接“妇女之家”项目前,他们首先对社区进行了调研。“发现社区居民普遍素质较低,家长带着孩子随地大小便,孩子满地爬。”刘飞说,“我们在设计针对儿童的服务项目时,就决定必须要首先改变家长的观念,要家长参与进来。”
刘飞介绍,“爱有戏”成立于2009年,是民政局注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机构主要是立足社区开展项目,让居民在参与中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妇女之家”建有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低龄儿童活动区和学龄儿童活动区等,并帮助成立了家长协会。活动区里不定期地开展以“趣味科学主题馆”“四点半”课堂、亲子天地、0~3岁好奇宝宝等全公益性主题活动。家长或者儿童通过QQ群知晓活动信息、报名参加。记者在“小二楼”看到这些活动区干净整洁、摆放有序。胥超说:“现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家长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打扫完卫生后才离开。”
据刘飞介绍,“爱有戏”承接“妇女之家”项目,一年一签,除了各级妇联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外,他们也在通过向其他政府部门、基金会等渠道筹集资金,来支持在“妇女之家”项目的开展。她说:“未来,机构除了开展面对社区所有儿童的普惠服务,还将更多地开展针对困境儿童的特惠服务。”
开发培育居民自治组织
“50后”杨雪花说她退休了比没退休前还忙,“你看嘛,一周要跳3天舞,还参与管理军鼓队、太极队,最主要的是邻里互助社的事情也多。”杨雪花乐呵呵地说。
杨雪花退休前在社区工作,曾担任过党支部委员,有40多年的党龄。退休后,她还想再做点事,社区便鼓励她成立了邻里互助社。“现在社里有52个人,都是社区居民,和我差不多同龄,大多是女性,其中有两位老大爷。”杨雪花介绍,邻里互助社主要是关爱社区里的困境老人与留守老人,除了平时常去探望,帮助打扫卫生外,遇到困难时会及时全力提供帮助。
“‘妇女之家’建立之初,我们采取了项目化运作,委托专业社会组织‘爱有戏’参与协同服务外,还引进了成都市成华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入驻社区,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张国珍说,“‘爱有戏’为居民开展服务,而自治组织的培育激发了妇女群众潜力,让她们主动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上下结合,内外配合,既解决了基层人手不足、工作不专业等问题,也畅通了妇联与群众的沟通渠道,紧密了妇联与群众的关系。”
陈金蓉介绍,目前,团结社区已培育了各种类型的自治组织十余个,除了邻里互助社,还有如“小小童军”“小步阅读会”“文明劝导小分队”等自治组织,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主要是女性。
张国珍告诉记者,在整个成华区,建立在类似城乡接合部的“妇女之家”还有五六个,但市级的,仅团结社区一个,“我们发现,正是这些地区的妇女群众对妇联组织的需求突出,‘妇女之家’建在此,效果也很显著。”张国珍说。目前,团结社区“妇女之家”的成功经验,已在全区及全市推广。
“未来,团结社区妇联将重点放到自治组织的培育上,还会再引进多家各领域的社会组织入驻‘妇女之家’。”陈金蓉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个规划,已考取了中级社工师,多次参加过相关培训的陈金蓉,去年从附近社区被调至了团结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