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世界难民日前夕,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亲善大使姚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讲到了2015年12月,她跟着获当年“南森难民奖”的阿富汗难民女教师艾琪拉·阿斯菲去巴基斯坦探访阿富汗难民营的经历。
■ 新华社记者 海洋
“很多人会觉得,难民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出现难民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亲善大使姚晨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
过去7年间,姚晨先后5次探访难民,包括菲律宾马尼拉、泰缅边境的梅拉难民营、埃塞俄比亚、黎巴嫩南部提尔的叙利亚难民安置地以及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村。说起这些经历,姚晨感触良多。
即便满目疮痍 也想回到祖国
2014年5月,叙利亚内战已逾3年,姚晨探访了联合国难民署设在黎巴嫩提尔的叙利亚难民聚居地。
当时,与叙接壤的黎巴嫩对难民敞开国门。姚晨回忆说,走在小城街道上,到处可看到叙利亚难民。随着难民持续涌入,那些接纳难民的城市已接近饱和。
难民聚居地的住宿条件算不上完备,但比她在埃塞俄比亚看到的仅用塑料布和荆棘搭成的窝棚还是要好一些。姚晨说,聚居地一侧是因战乱没盖完、没有玻璃窗的烂尾楼,另一侧则是为烂尾楼安置不下的人们搭设的棚户区。
姚晨走访的第一户主人是一名怀孕的农妇。农妇告诉姚晨,她和丈夫带着6个孩子离开家乡,但5个月前,其中一个1岁半的孩子在帐篷里睡觉时因电路起火被烧死。姚晨说,当时帐篷里还有孩子的遗像,一束小花挂在照片上,但“当她讲述这件事时,感觉像是一个很久远的故事了”。
姚晨说,这名农妇让她印象很深,因为她没让4个年岁稍长的孩子去做汽车修理工等零活,而是让他们全去上学。尽管自己没有接受过教育,但农妇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当姚晨问农妇,即便祖国已经满目疮痍,她还愿不愿回去时,农妇说:“我当然要回到祖国,还有什么比自己的祖国更珍贵的呢?”
姚晨认为,农妇的话道出了很多难民的心声。她说,现在部分人对难民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他们其实是逃到一个条件更好的地方、以一种移民的状态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她多年探访接触到的难民都会说,哪怕国家没有了,所有亲人没有了,他们仍想回到自己的祖国。
战争毁了童年 心中依然有梦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有超过500万叙利亚难民在周边国家寻求庇护,这个全球最大的难民群体包括不少儿童。
姚晨探访过一所接收难民儿童的学校,看到校舍墙上挂着很多孩子们绘制的水彩画和蜡笔画,其内容多与战争有关,都是孩子们亲眼看见的东西:有人倒在地上,血从身上流出来;天上有飞机盘旋;拿着枪的士兵……“这些稚嫩的画作暴露了战争的血腥与残忍,给人的冲击力很大。”姚晨说。
姚晨记得与几位孩子家长交流时,一名4岁女童一直让妈妈抱着,“连地都不肯沾”。联合国难民署同事询问后,在翻译过程中禁不住泪流满面。
原来,小女孩之前特别喜欢到外面玩,“叫她都不回家”,但有一次在外面玩时,她看到天上掉下的炸弹炸毁了周边建筑物。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肯出家门一步。
姚晨说,那名同样身为母亲的难民署同事特别难过,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被吓得不敢出门,“这是多大的一种悲伤!”
虽然战争如此残酷,但一群十三四岁的少年让姚晨看到了希望。探访当地一所学校时,男生用一种特殊头油把头发梳得锃亮、一丝不乱,女生梳妆同样精心,老师也都穿着很时髦。姚晨说,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他们依然保留了基本的体面,带给她“一种希望感”。
在交流中,有人表示想当球星,有人想当明星,还有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本国演员。临走前,一名男生跑来送给姚晨一朵花,还告诉她他一定会成为世界超级偶像。
“看到这些孩子,你会觉得战争有希望停止。他们会回到曾经拥有的生活当中去。美好和希望并未离开。”姚晨说。
运用更新技术 更多关注难民
今年6月,姚晨与联合国难民署续约两年,继续担任中国区亲善大使。问及原因,姚晨说,没想太多,“反正已经干了7年,就继续做下去吧。”
姚晨坦陈,由于难民成因复杂,从接手相关工作那天起,一直“吃力不讨好”,大家的关注度和接纳度也不高。
她计划在探访中加入一些新技术元素,让更多人更多了解难民情况。比如,效仿联合国难民署香港办事处的做法,他们曾在香港街头设立VR体验点,人们可以戴上眼镜,看一看难民营全景的VR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炮火。
姚晨说,有很多人对难民群体有误解,但“误解也算是一种关注”,误解中也会有讨论,通过讨论,慢慢了解,或许会有更多人选择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