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和“六一”儿童节,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互助村妇联执委们将买好的米和馅包好了粽子,送到村里困难妇女儿童手中。今年,涪陵区妇联在全区10个村开展端午活动支持,每个村1000元。互助村、解放村等10个村妇联抢到了名额。之所以说是抢,是因为基层妇联太活跃了,大家都想争取支持把活动办得更好。
不仅在涪陵区,在如今的重庆各区县,村妇联自主自觉办活动已成为常态。重庆市妇联主席丁中平说,基层村社妇联如此活跃,得益于妇联组织改革。
2016年1月,作为全国范围内妇联组织改革的试点省市,重庆市妇联在五个区县启动村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并于2016年5月在全市全面铺开。
改革组织形式
根据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精神,确定了村妇联设主席1人,专职或是由“两委”成员中的女性兼任;兼职副主席1至2人,执委10至15人,通过召开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村妇联下设妇女小组,原则上一个村民小组(网格)建一个妇女小组,每个妇女小组设组长1名,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产生,由村民小组中的女性成员担任。
这改变了改革前村妇代会只有一人做事的现状,妇女工作骨干力量增加到10人。改革健全了村妇联组织构架,真正把愿做妇联工作、能做妇联工作、会做妇联工作、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妇女吸纳到队伍中来,妇联组织服务妇女群众能力得到提升。
规范工作程序
在改革中,重庆坚持党建带妇建,明确由村党组织牵头筹备工作,印发了《重庆市村妇代会改建妇女联合会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对改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村妇联组织构架和代表、执委、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办法及村妇女代表大会流程等作了明确要求。改建工作充分发扬民主,以村民小组为依托协商成立若干妇女小组,由各小组协商推荐产生妇女代表,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正式选举执委、副主席、主席。改革后,妇联干部来源更加广泛,组织代表性群众性不断增强,得到了妇女群众的认可。
优化干部队伍
重庆村妇联改革打破年龄、身份、职业限制,只要在辖区内生活、工作,热心妇联工作、群众拥护,都可以当选代表、执委。改革把辖区内妇女小组长、留守妇女互助组组长、女大学生村干部、女性种养殖大户、村小学老师、返乡创业女农民工等各方面的优秀妇女吸纳到执委中来,成为基层妇联骨干力量。
重庆村妇代会改建妇联,打破了行政村的“框框”,延伸了妇联工作触角,接长了妇联组织手臂。
提升工作实效
为进一步激发村妇联活力,发挥执委在直接联系服务妇女群众中的重要作用,重庆市妇联下发了《关于强化基层妇联组织职能职责和发挥基层妇联执委作用的指导意见》,对村妇联的组织制度、主要职责任务,执委的职责任务、村妇联对执委的联系和服务等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建立执委家访制度和挂牌上岗制度,主动将妇联主席、副主席、执委的姓名、联系方式、分片联系安排等基本信息向群众公布,明确每个执委分片定期入户走访所联系的妇女群众,发放执委联系卡,设立妇联主席信箱,让妇女群众有事找得到妇联干部。
目前,重庆村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全面结束,8273个村完成改建妇联工作,推选妇女代表337030人,选举执委102475人,其中专职妇联主席3898人,兼职主席、副主席15527人。改建后的村妇联,组织构架更加完善,组织和工作覆盖更加广泛,妇联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改革中,重庆市村妇联还探索实行了“群众提出—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的妇联工作机制,广泛吸纳群众参与活动策划、实施和评价,这一方式已成为村社妇联办活动的常规流程。重庆全市村妇联改革,打牢了全市妇联工作的基层群众基础。
2016妇女工作十大创新案例
妇联主席点评
妇代会改建为妇联,是创新基层妇联组织设置的重要举措,也是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的重要工作部署,有效破解了基层妇联组织发展的三大难题。一是破解了妇联基层组织工作力量不足的难题,基层妇联工作力量实现了倍增。二是破解了基层妇女工作针对性不强的难题,村妇联定期召开执委会研究讨论决定通过执委联系走访,广泛征求妇女群众意见建议,妇联工作和活动实现了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的转变。三是破解了基层妇联组织工作覆盖不全的难题,打破了行政村的“框框”。把在辖区内生活、工作的妇女群众都纳入服务范围中,扩大了妇联组织的工作和组织覆盖。改建村妇联后,妇女群众从妇联组织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妇联组织也真正实现了在妇女群众中“海纳百川、一呼百应”。 (重庆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丁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