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美国总统特朗普1日宣布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后,在美国国内,多个地方政府和商界代表表示将克服联邦政府的阻力,坚持节能减排。包括欧洲国家和中国在内的多个《巴黎协定》缔约方、各国际组织也都表达了继续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美地方政府和商界:“抱团”对抗联邦阻力
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许多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美国地方政府火速“抱团”对抗来自联邦政府的阻力。
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纽约州的州长1日宣布发起“美国气候联盟”,争取美国其他各州继续遵循《巴黎协定》准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里·布朗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强调,气候变化是紧迫事宜:“之所以紧迫,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今后许多年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喜马拉雅山的冰雪更快、更多地融化,环境紧张状态将加剧,环境损害将更为严重。”他举例说,在加利福尼亚州,火灾不再限于夏季,全年都在发生。
前纽约市长、亿万富翁迈克尔·布隆伯格2日访问巴黎,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并在爱丽舍宫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布隆伯格表示,他发起的美国城市、州和企业联盟将与法方合作,共同维护《巴黎协定》。“美国政府或许已经退出这份协议,但美国人民依旧坚持承诺,我们将达到我们的目标。”
布隆伯格当天承诺,他将筹集1500万美元,捐给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管机构,以替代可能被特朗普政府砍掉的美方出资。
美国已有60余个大城市制定了低碳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其减排幅度高于美国联邦政府对《巴黎协定》的承诺;还有1000多家美国大企业已声明将继续贯彻低碳发展理念。
此外,多位专家驳斥了特朗普政府“退约”的理由。特朗普政府称节能减排措施将损害美国煤炭、石油等产业,但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现阶段美国煤炭产业就业人数略多于16万人,而太阳能产业远超前者,达到37.4万人。这说明美国传统能源产业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已难以挖掘,而新能源创造的就业机会早已超过煤炭、石油等产业。
此前美国白宫网站援引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关研究报告说,即便所有国家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承诺,“到2100年全球温度升幅预计也只能减少0.2摄氏度”。但2日麻省理工学院对此专门发表声明,称特朗普政府“误导性”地援引了其报告,并澄清说0.2摄氏度是《巴黎协定》跟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相比得出的温控幅度,如果和没有气候政策相比,到2100年减幅可达1个摄氏度的量级。
麻省理工学院校方还在另一份声明中强调,该校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组织: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不会中断
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让人失望。但他相信,美国的一些城市和州,还有商业界,会同其他国家一起继续展现远见和领导力,努力实现低碳、适应性强的经济增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内罗毕发表声明指出,中国、印度、欧盟等国家和组织已经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0多个国家表现出决心要保护我们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仅仅一个国家的政治决定不会中断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位于德国波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表声明说,他们注意到美方提出的关于重新协商美国参与《巴黎协定》事宜。对此,秘书处时刻准备与美国政府就此说法的含义展开对话。但是,《巴黎协定》是一份由194个国家签署、经147个国家批准的历史性协定,不会因为单个缔约方的要求而重新协商。
世界各国:继续维护《巴黎协定》成果
面对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各国政商界表示遗憾之余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在美国白宫在社交媒体网站发布一段声称“《巴黎协定》对美国人来说是一笔坏交易”的视频后,法国外交部2日罕见地发布了一部英语短片,逐一驳斥了白宫视频内容。法方视频指出,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和科技巨擘微软公司等美国大企业“不认同”《巴黎协定》将破坏美国就业,并援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结论呼吁遏制温室气体排放。
法国总统马克龙还特意发布一则英法双语视频,批评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他还邀请为特朗普的决定感到沮丧的美国科学家、商人和公民来法国,一同致力于化解气候危机。
此前,德、法、意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表示,2015年缔结的《巴黎协定》产生的动力不可逆转,三国坚信《巴黎协定》不会重新协商。三国将强化努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和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帮助它们实现气候保护和适应的目标。
奥地利总理克里斯蒂安·克恩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国际经济论坛期间表示,由于美国的失望表现,欧盟眼下应转而寻求与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日本政府和经济界人士对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表示失望。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日说,将要求美国重新考虑《巴黎协定》的重要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日表示,各方应共同珍惜和维护《巴黎协定》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中国将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综合本社记者 胡丹丹 徐勇 林小春 华义 张雪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