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5月21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 教育 做人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主题 蓝天白云和金色沙滩 武汉:父母“不称职”或将接受“亲职教育” 中小学生女生近视率下降2个百分点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人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主题

——中国“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研讨会大家谈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如今,家长们为孩子投入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但并非投入就有结果,一不留神,有的孩子就变成了“熊孩子”;也有的子女,对家长的劳心劳力并不领情,甚至还跟父母对着干。

提起孩子,不少人或多或少地显得无奈和手足无措,我们的社会正处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家庭生活中。5月18日,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协办的《N岁孩子 N岁父母》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学者和家长代表共同探讨新时期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实践。

立足家庭 指导亲子共成长

在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问题凸显,根据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题组策划出版了《中国“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丛书《N岁孩子 N岁父母》育儿手册(0~18岁),依照不同年龄从《0岁孩子 0岁父母》到《18岁孩子18岁父母》,近日出版的是丛书第一辑(0~6岁)。丛书总结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教门风的历史宝贵经验,立足中国家庭,指导亲子共成长。

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尚立富介绍,这套丛书的前期调研花费了大量时间,创作团队先后走访了600多位家长、100多位幼儿园老师,以及多位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专家,积累了丰富、鲜活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和理论依据。

这套丛书从四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和梳理:第一部分:孩子。让父母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掌握了这些,就不会被孩子出现的问题所迷惑,而是积极引导孩子走出成长的烦恼;第二部分:夫妻。现在家庭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改变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模式,需要父亲的回归,父母双方共同陪伴孩子,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保持一致;第三部分:家庭。现在大部分家庭有老人或保姆帮助养育孩子,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在这个小环境中健康成长;第四部分:社会。怎样使孩子在游戏和与同伴的交往中,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符合社会规范,为孩子逐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丛书以“引导父母学会观察和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现象和技巧,提升为人父母的能力,亲子共发展”为目标,依托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使父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特征,提出成人在不同场合和环境中对孩子的影响,让父母明白应该为儿童构建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将家风建设很好地融合在整套书中,探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在贺词中表示,此书“不是单纯的说教,也不是将个人育儿经验与大家分享,而是系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丛书主张家庭教育回归科学的发展规律、回归家庭的教育功能、回归日常的点滴生活、回归文化的自信与包容。这是一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将读者定位为广大家长,以期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烦恼的分龄家庭教育丛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钱志亮也对这套丛书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抓住年龄特点,因龄施教,更具针对性;突出儿童优先,促进发展,指导有方法;以社会为本位,尊重生活,亲子共成长。”

着眼孩子的品德与智慧成长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傅国亮认为,家庭教育是起始教育、是始于生命之初的教育,《0岁孩子 0岁父母》恰好为年轻的父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傅国亮说:“婴儿的成长、其社会化过程是从出生起、模仿父母开始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而学校教育是在入学之后开始的,比家庭教育晚了六七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很多基本的东西是6岁之前就形成了,这六七年的教育是对人的奠基教育,它既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于社会教育,它是唯一的,所以重要。家庭教育是自发的,它从自发走向自觉,一要政府指导,二要学校作为、三要家长学习。”

傅国亮强调,品德教育、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题和方向。“品德教育最主要的是善良和责任,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但是,家庭教育包括我们整个基础教育或者说中国教育长期被忽略的,是人性教育。这是我国目前很多教育乱象的根源之一,包括校园欺凌,比如去年北京中关村二小学生的欺凌事件,很难说是道德问题,我的解释是,这两个小男孩的人性受到了污染,是被外界污染了。”

傅国亮表示,相对于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很多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他承认这是家长的正常需求,但是,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要符合科学的规律。他认为,在孩子智力开发上,是看重知识积累还是看重智慧成长,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所以,我们要做出一套能够引领中国家庭教育界的丛书,在智力开发上我们应当着眼于孩子的智慧成长。”

始于0岁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

中科院幼儿园教研中心主任邹丽娜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她自己也是一名6个月孩子的妈妈,她从自己的经历中切身感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邹丽娜介绍,在中科院幼儿园,每个班都会有几个孩子在行为和情绪上出现一些问题,孩子的很多问题源于家庭。“《0岁孩子 0岁父母》《1岁孩子 1岁父母》中多次提到原生家庭给孩子成长的动力,很受启发。”

邹丽娜认为,始于0岁的关爱,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这是一个人对稳定和安全的心理需求。一个孩子从妈妈身体里出生,面对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他有很多压力和恐惧,妈妈给他安抚、及时的回应,还有照顾者的拥抱,能给孩子安全感。

邹丽娜在咨询中遇到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孩子哭了要不要抱?《N岁孩子 N岁父母》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她说:“被抱是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有研究表明,6个月前及时得到拥抱的孩子、给予皮肤接触,能使孩子获得很好的存在感与支持,给孩子建立‘外面的世界是安全的’这样的感受,建立起对外面世界的安全反射。所以拥抱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

邹丽娜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孩子2岁多上幼儿园,到4岁多都不在幼儿园大小便;有的孩子以为,老师对其他小朋友的任何一次训斥和大声说话,都是批评自己,晚上做噩梦,第二天不想上幼儿园;有的孩子经常问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我什么时候死?”孩子总有对死亡担心;有的孩子很聪明,认知也发展得很好,但喜欢破坏,把妈妈的包、眼镜等东西扔到地上踩几脚,上学后无法与老师相处,用手里的东西打老师……这些,都与孩子的内心缺乏安全感有关。

那么,孩子稍大一些,父母去上班,孩子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托育机构或保姆照顾,其安全感从哪里来?邹丽娜认为,稳定的住所、有秩序的环境、稳定的照顾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在上述孩子中,有的从1岁多开始家里换了十几个保姆;或者,父母经常出差,自己在姥姥姥爷家住一周、在奶奶家住一周、在自己家住一周,孩子没有稳定的照顾者,没有相对稳定的有秩序的住所,没有规律的生活,经常面对新变化。不安定的生活难以使孩子从内心获得安全的感受。

邹丽娜认为,当今家长们大多很忙,有的家长请保姆带孩子,有的家长脾气不好。这样是不是一定伤害孩子?其实也不尽然,妈妈们忙碌上班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告诉孩子自己在很努力地工作、努力地生活。稳定的亲子关系能弥补这个遗憾,这就是高质量的有效的陪伴,即在某一时段,全身心地关注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陪伴的、被接纳的、被爱的、安全的。这些都能帮孩子在内心建立起安全感,使他们愉悦地探索这个世界、愉悦地生活。真正伤害孩子的是家长陪孩子三个小时,但一直在看手机玩游戏、敷衍孩子关心的事情。

邹丽娜说:“有些家长并不清楚,孩子的很多问题,包括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

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刘晓峰也对帮孩子建立安全感深有体会。他说,孩子在家长那得到安全感,就能与父母建立一个很好的沟通管道,有这个管道就比较容易去引导孩子。

刘晓峰说:“我觉得带孩子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培养习惯也需要安全感,需要有均衡的环境。二是找到孩子的兴趣,孩子感兴趣的事,他会自己拼命努力去做。三是群性,独生子得到很多爱,但是群性不好,所谓群性就是社会性,这些都依赖于安全感的建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