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5月1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特别报道 脱贫:村里人最大的获得感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村里人最大的获得感

编者按

4月下旬,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分赴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调研。本报派出四名骨干记者来到广西、海南、山西和甘肃四地与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新农村社区、在电视夜校、在田间地头实地调研;与驻村第一书记、与村民代表、与乡镇干部促膝而谈……他们通过一个个亲身体验和观察思考,为我们带来了来自一线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鲜活报道。

重温脱贫历程,体验发展前景。这里有村里人的辛酸血汗与成功欣慰,更有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朴实期许与坚定追求。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德吉新村

天祝藏族自治县德吉新村是移民村,这里有藏汉为主的六个民族居住,近900户,3000多人。作为移民村,这里的产业发展正在培育中。目前这里已经发展的产业以高原香菇最有特色,因为地理气候的特点,这里的香菇品质口感好,无污染,是典型的优质高原菜。

新村里孕育新希望

记者(右)与村民同劳动。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袁鹏

一边是美丽漂亮的新农村社区,崭新的房子、宽敞的街道,就医、上学、出行等等都非常便利,但是需要重新适应这里的气候地理和生产发展条件;另一边是大山里故土难离,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有保障的山村田园生活,但是这里的基础设施等等一切非常不便,一下雪,就被封在山里。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德吉新村社区的一位居民这样告诉记者:“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在新的村子!”

在半个多月的驻村调研采访中,在和居民们的接触中,记者感到,对于当初选择异地移民搬迁到现在的这个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移民村,村民们没有怨言。

但是,毕竟是从一个过去生活习惯了的家园搬到一个新鲜、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完全变了。新的家里有上下水、洗澡间、暖气等等现代生活设施,这是以前山里的家中不敢想象的。但花钱的地方多了,从烧火到吃菜,这在以前的山里随手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处处都要花钱,他们有些“水土不服”。最重要的是生产,过去收入主要靠种地,现在挣钱主要靠去打工等等。

这,就是目前德吉新村社区居民心中纠结的事。

德吉新村属于甘肃河西走廊靠东段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这个移民村属于天祝县异地移民搬迁的典型示范村。德吉新村海拔2600多米,距离县城20公里。

德吉新村有近900户居民,包括藏、汉、回、蒙、土、裕固族等6个民族。如果到了盛夏周边草原都绿了的时候,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但五月初,这里的气候还变幻不定,或雨,或雪,或风,有时候非常冷,但村民们似乎已经适应了。

但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子,对移民们而言,不容回避的是,因为新村相关配套的产业还没发展起来,赚钱的机会少,他们暂时还不能安下心来。于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也成为村里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现象比较突出的重要原因。

作为德吉新村的“准村民”,对于村民心中的这些纠结,记者也在思考。

不过在有些焦虑的同时记者也看到,留在村里的人,除了开超市,有的人也开农家乐或者其他小生意。还有许多人选择了在村附近打工,或是在村子里的工地、暖棚、地头等等。与此同时,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天祝县各相关部门、包括驻在该村的移民指挥部也就该村的产业发展正在逐步实践探索中,其中高原香菇产业的培育已经初见成效,在已有几十个大棚的基础上,村上今年拟在村民中推广50个香菇大棚的种植培育,这势必将带动一部分移民的生产发展。

广西南宁邕宁区百济乡新平村

新平村位于广西南宁邕宁区百济镇西部,新平村山林茂密,土地肥沃,全年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十分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热带水果等。新平村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金香柑种植,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村民们利用传统方法种植,科学开展田间管理,坚持施农家有机肥,成功种植出富含锌、硒的传统有机农家大米(第一书记大米),米香软糯,口感极佳,很快就畅销区内。2016年9月,全村已种植金香柑1300多亩,三年后果树将进入丰产期。

有一条路叫不愿再回从前

记者(左)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徐旭

当得知记者蹲点的村离区府南宁市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时,记者的脑子里泛起了疑惑,村子离大城市这么近,怎么还曾是个贫困村?

要去的村叫新平村,在2016年摘掉贫困村帽子之前,贫困户有163户,730人,年人均收入不足2100元。

车行驶在去新平村的山路上,这边的山都是丘陵。山上是树,山下是稻田。一个拐弯,坐在后排的记者差点倒在旁边的小廖身上,小廖是邕宁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她安慰道:“没事的,这儿的路短,急弯很多,一会儿就好了。”

果真,一个弯接一个弯……

新平村到了。“路这么难走,难怪有那么多贫困户。”记者想,路可能是制约这里发展的一大瓶颈。

新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修凯热情接待了记者一行。在后来的交流中得知,她这个有着19年驾龄的老司机,第一天报到时也吐得“翻江倒海”。

新平村下辖9个自然坡(村),住得很分散,最远的一个坡离村委会有18公里。2015年10月,杨修凯刚到村里时,坡与坡的路还没有打通,有的坡的村民出行,只能绕远借道别的村。

为了工作方便,杨修凯把自己家的车开到了村里。第一次去一个坡走访,车陷到泥里出不来,让她傻了眼。杨修凯刚到村里时,就有村民跟她说,只要给我们修两条路,我们就给你送个好书记的匾。

半年后,新平村修了19条路,实现了坡坡通。

走访村民,路是必谈话题。有的人把自己不愿意出去打工,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穷这笔账都算到“路太烂”的头上。

有时,杨修凯也会为路辩解,她反驳个别村民说:“你呀,就是懒,路再烂,别人能出去打工,你为啥就出不得?”

路,也是杨修凯的骄傲。每次走在路上,她都会讲起为修路跑项目的那段历史,其中有一个她堵交通局长的事给记者讲了不下三次。

有一次,杨修凯听说交通局局长在隔壁村看望他包的贫困户,杨修凯开着车就去找他,局长说自己有车,让她回村等。她说,您还是坐我的车吧,我怕您不来。

2016年,新平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访中,一名脱贫后村民的话让人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他没事就喜欢在村里的路上溜达,“走在这条路上,活着踏实。”

山西灵丘县独峪乡曲回寺村

村里盛产核桃,随处可见百年树龄的核桃树。目前正在推出系列土特产品“曲回寺老核桃”和“曲回寺小杂粮”。针对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村里希望与有乡村旅游开发经验的策划团队合作,打造乡村休闲体验游。

联系人:钟六君13935265255(村党支部书记)

脱贫之后发展不能慢

记者(左)与村民植树。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姜军旗

刚到山西省灵丘县独峪乡曲回寺村,第一印象是这里的山绿、水清、空气好。常年的鼻窦炎,也不用服药了。村里的老百姓说,这还得感谢曲回寺的空气好。

在曲回寺村蹲点采访将近20天,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淳朴的民风和扶贫干部“真干实干”的那种劲头。

和曲回寺村结对帮扶的有两个单位,大同市新闻中心和中国人寿山西分公司。除了派驻工作队外,帮扶单位时时处处都在为村里出招。刚驻村时,央视经济信息联播的老师说可以免费为村里播农产品的供销信息。一问才知道,虽然村里盛产核桃,但驻村工作队进驻后,从来没有滞销过。

路爱红是国寿山西分公司的驻村队员,妻子再过一周就要临产,但他还坚持驻村。

前几天参加劳动时,村民说:“你是北京来的记者,以后能不能别让王书记走呢?”说话的村民是贫困户,因为第一书记王中勋和林业局的沟通,连翘林的种植由村民出工,每天80元,在他们看来“一天80元,一个月就是2400元,一年就能挣3万元。”

曲回寺村仅有600多口人,一多半外出打工,或是陪孩子到城里上学。这里土地贫瘠,老百姓以种杂粮为主,收成也很少。贫困人口占到了四成。这里连幼儿园也没有,上小学需要到十多公里外的三楼村。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是贫困村,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独峪乡中心校的郑校长最直接的感受是,乡里仅有的几所学校硬件越来越好,但学生越来越少。“孩子们都到城里去了,他们成年后应该也不会回到村里来了。”

若干年后,当曲回寺不有贫穷时,也许它早成了城里人的避暑山庄。也许,曲回寺那千年的钟声,只能在空谷中回荡。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可任村

秀珍菇是食用菌的一大品种,可以常年种植收获,菌包培育20多天即可采摘,采摘期3个月,每个菌包可以生产鲜菇1.5~2斤,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在阿成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几万包秀珍菇正在勃勃生长,其鲜嫩清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如需采购,联系白沙阿成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高桂成13976141857。

“输血”变“造血”的精准扶贫浸润人心

记者(左二)参加村子基建。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田珊檑

“别忘了今晚的电视夜校!” 每周一晚上,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可任村的村民们会殷切地询问上课安排。2016年11月,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正式开课,主要涉及扶贫政策知识、产业发展、种养技术等内容。至此,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便成为可任村民崭新的夜生活。

单亲妈妈符土花是电视夜校的“常客”,厚厚的笔记里有她的学习心得以及对脱贫致富方法的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最终既要富村民口袋,又要富村民脑袋。“授人以鱼”只能达到“短期脱贫”,“授人以渔”才能实现“长久脱贫”。

在阜龙乡政府及可任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志恺的牵头下,可任村成立几家农民专业种养合作社,采取“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政府提供物资,合作社负责养殖管理和销售,贫困户参与饲养,学习先进种养技术,并每年获得分红。同时,扶持符运理、符有方、符日寿等5户专业养殖户,并引进食用菌、红心橙、益智、槟榔等作物,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

同样的,精准扶贫莫忘啃下扫盲的“硬骨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王志恺派出单位海南省委统战部捐助20.23万元成立阜龙乡教育基金,用于资助阜龙乡贫困大学生,现已资助18名大学生5.9万元。

2016年10月,村民周洪基两个上初中的儿子辍学在家,经了解,周洪基有“读书无用”思想,加之两个孩子上学费用开支大,成绩也不突出,两个孩子选择了辍学。阜龙乡政府得知情况后,多次做周洪基一家人思想工作,他的两个孩子也合计得到8300元的教育补贴。今年3月,两个孩子已成功返校。另一名村民符日寿在政府的资助下,三个孩子的上学资金已经解决,符日寿还参加了村里的种养专业合作社,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每年获得分红。去年底,符日寿摘掉“穷帽”,由贫困户蜕变为养殖大户,今年他将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