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5月15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健康周刊 养生 别把食物当奖惩工具孩子“高食商”关乎健康 夏季养生养心戒怒 小孩温洗女人勤快 老爸剪报“剪”出健康生活 柿子叶可祛黄褐斑 红十字日,把急救技能送到老人身边 养生新鲜报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七成父母不懂“食育”,孩子“食商”普遍不太高

别把食物当奖惩工具孩子“高食商”关乎健康

编者按:

现在,许多家长都关注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但很少有人关注孩子的“食商”。现实是中国孩子“食商”普遍不太高,正面临营养不良和肥胖双重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快餐食用率较高,尤其是肉类、煎炸食品、含糖饮料为主的西式快餐;儿童吃零食、喝饮料情况也很普遍,6~11岁、12~17岁人群每周至少喝1次饮料的比例分别为32.9%和42.3%;56.8%的9~15岁学生偏食,60.28%的学生有挑食行为。

专家指出,儿童膳食不均衡的背后,是父母“食育”教育的不到位,我们身边不少家长都曾以非健康食品和甜饮料“贿赂”孩子;隔代养育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老人纵容,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本期《健康周刊》特别邀请北京电力医院儿科主任夏艳斌副主任医师,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些科学的“食育”方法,指导父母们如何培养高“食商”的孩子。

■ 北京电力医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夏艳斌

尽管父母都知道,给孩子全面的营养很重要,但很少有人落到实处。最近,美国一项国家儿童健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父母根本不懂“食育”。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任重道远。

孩子的“食商”不太高

日前,美国密歇根大学儿童医院对1700多名4~18岁孩子的父母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6的孩子日常饮食非常营养,仅1/3的父母认为给孩子养成了健康的饮食习惯,超半数家长不能很好地识别哪些食物有营养,两成父母认为不必限制孩子对甜饮料和垃圾食品的摄入量。

研究负责人莎拉·克拉克说,家长工作繁忙使得在家吃饭次数减少,全家更趋向于选择方便食品和快餐。但这些食物往往富含糖、脂肪,容易导致儿童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儿童对食物的偏好是另一大难点,高糖、高脂肪食品通常口感更好,家长不得不在孩子和垃圾食品中间进行一场“拉锯战”。

如今有个新概念——“食商”,即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科学饮食有概念,知道什么食物健康,什么食物不健康。遗憾的是,中国孩子的“食商”普遍不太高。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以下简称《指南》)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快餐食用率较高,尤其是肉类、煎炸食品、含糖饮料为主的西式快餐。快餐能量高,维生素、膳食纤维少,是诱发超重和肥胖的因素之一。儿童吃零食、喝饮料的情况也很普遍,6~11岁、12~17岁人群每周至少喝1次饮料的比例分别为32.9%和42.3%,而且城乡差别不大。

《指南》指出,孩子喜欢吃的零食中,坚果相对营养,但能量较高,不宜过量食用;辣条、甜饮料等能量高、盐多、糖多,其他有益营养素少或几乎没有,常吃会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风险,还会影响食欲,改变饮食习惯,不利于正餐的摄入以及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现实生活中,中国孩子挑食偏食、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也不在少数。《指南》数据显示,56.8%的9~15岁学生偏食;另一项调查发现,60.28%的学生有挑食行为。中国孩子症面临营养不良和肥胖双重挑战。

父母饮食教育不到位

儿童膳食不均衡的背后,是父母“食育”教育的不到位。我们身边不少家长都曾以非健康食品和甜饮料“贿赂”孩子,比如“让医生看看你的眼睛,爸爸一会儿给你买饮料”“下次考100分,妈妈带你吃炸鸡”等。另外,隔代养育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老人的纵容,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吃饭时,家长对孩子表现出过度纵容或严厉的两极分化现象。《指南》指出,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孩子占42.3%,因看电视对进餐影响较大的比例为39.4%;进餐时父母“经常”或“有时”批评学龄儿童的比例分别为14.8%、27.5%,孩子会因批评而“吃不下饭”或“勉强吃一点”。研究表明,消极情绪、吃饭不专注,可导致孩子更倾向于吃不健康食物,严重的会诱发胃肠道疾病。

父母要做“会吃”的榜样

国外研究表明,儿童的营养行为与父母直接相关,父母以身作则,能增加孩子的果蔬摄入量。母亲是食物的主要购买者,更能影响儿童营养饮食行为的形成。

发达国家一直就非常重视开展“食育”。日本2005年就颁布了《饮食教育基本法》,其中包括家庭营养教育推进会议。美国则由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起“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坚持健康饮食,多和孩子一起动手准备营养丰富但低糖、少盐的健康晚餐。

而要想培养高“食商”孩子,应该从父母和孩子共同做起。

1家长应学会并将营养常识融入生活,改变自己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吃饭,引导孩子选择健康食物。

2让孩子参与到食物的选择、购买、烹饪中,学习合理搭配和烹饪,养成自己做饭、在家吃饭的习惯。

3和孩子一起去农村,在耕种、采摘等体验中,让孩子了解食材的生长,懂得选择营养的食物。

4营造轻松愉悦的就餐环境,不要在吃饭时批评孩子,不要把食物当成奖惩工具。

5孩子应了解食物和营养相关知识,比如平衡膳食宝塔、食物多样化原则、荤素搭配等;看得懂营养标签,避免选择添加了大量盐、甜味剂、香精的加工食品。

6孩子要学习烹饪,避免今后过度依赖外卖。

7孩子应三餐合理,重视早餐,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相关链接

喂宝宝吃饭,是个技术活

照顾宝宝们,是个需要科学方法指导的技术活。我们应该在遵循“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总膳食原则的条件下,根据宝宝的月龄变化来提供适合其不同生理阶段需要的食物。

6月龄:开始添加半固体食物,如米糊、菜泥、果泥、蛋黄泥、鱼泥等。

7~9月龄:可由半固体食物逐渐过渡到可咀嚼的软固体食物,如烂面、碎菜、全蛋、肉末。

10~12月龄:大多数婴儿可逐渐转为以进食固体食物为主的膳食。

一岁多的幼儿:要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品种多样的食材,采取适宜的烹调方式,单独加工制作家常膳食。

具体来说,给1岁多宝宝准备膳食的时候应该有如下注意:

1.应将食物切碎煮烂。易于幼儿咀嚼、吞咽和消化,特别注意要完全去除皮、骨、刺、核等;大豆花生米等硬果类食物,应先磨碎,制成泥糊浆等状态进食。

2.烹调方式上,宜采用蒸、煮、炖、煨等。不宜采用油炸、烤、烙等烹调方式;口味以清淡为好,不应过咸,更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的调味品。

3.食物加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卫生清洁。以防止细菌污染。

4.要注重食物花样品种的交替更换。以利于幼儿保持对进食的兴趣。

5.不要强迫宝宝接受某种食物。可以在宝宝易于接受的条件下再喂食,如宝宝口渴和肚子饿时。

6.大人千万不要用嘴给宝宝喂食。这是非常不健康的行为,大人的口腔中有一些病菌会通过咀嚼食物传染给孩子,大人抵抗力强不会因此生病,但抵抗力还比较弱的宝宝就很容易受到这些病菌侵袭。 (盛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