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鹏
据报道,上海一家公司近日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递交了公开转让说明书,准备挂牌新三板。该公司的股转书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服务和咨询两部分构成,其中服务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业务包括夫妻维情、婚外情矫正、离婚维权三个部分,婚外情矫正业务约占80%,也就是说,“劝退小三”是这家公司目前主要的盈利来源。媒体还扒出,该公司在深圳的全资子公司原来的登记名就叫“小三劝退控股有限公司”,而上海的总部里也悬挂着“斗小三协会 反二奶联盟”“维情36计 智斗小三 保家卫婚”的铭牌。据称,该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劝退17万“小三”。
“劝退小三”也能成就一家上市公司?报道一出,舆论哗然,惊叹者有之,嘲讽者有之,还有媒体表示,应该查一查这家公司的背景。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婚姻出现危机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角度考虑,大家悄悄把问题解决掉,装作没事人一样就完了。再说,老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拆一门亲,帮人挽救婚姻也是件行善积德的事,哪还用得着谈钱?但从上海这家公司的股转书中可以发现,通过他们来挽救婚姻的成本其实很高,有的甚至堪称“天价”。 根据股转书中披露的客户情况,2016年1~10月,一名客户的销售金额高达141.51万元;而公司销售额前五名客户的总计收费则多达360.87万元。这就有点靠着别人的婚姻危机发财的味道了,虽说当事人或许愿意花这笔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从民风敦厚的角度,怎么看都有点让人五味杂陈。
“劝退小三”成为一门年收入上千万的生意,折射出的是现代人严重的婚姻危机。如果没有屡见不鲜的婚外情事件,没有节节攀升的离婚率,“小三劝退师”显然不会有如此红火的市场。而当“劝退小三”的买卖大到可以成就一家上市公司,成为可以用来募集投资的金字招牌,又将说明什么呢?经济学家总是强调创业要找准风口,尤其是“市场空白点”,寻找社会的“痛点”也成为当前创业者的共识,但这种“痛点”通常是生活或情感领域的正面需求,而“痛点”一旦建立在某种社会弊端之上,就犹如击中了社会的心病,相应的营销更如同放大社会的疮疤,很难说会带来好的社会观感。试想,如果这家公司真的上市,对社会的价值观、婚恋观会带来什么样的暗示?结婚与金钱捆绑在一起已经饱受诟病,现在连维护婚姻也需要大价钱。面对“小三”,人们无计可施,只能用金钱的力量去击退,这是否是在暗示,婚姻其实不堪一击,而金钱的力量远在道德,亲情之上?那么,婚姻究竟成了什么?没钱的又该怎么办?
显然,“小三劝退公司”是寻找社会“痛点”的一个极端案例,纵然迎合了现实中的无奈,但对社会伦理带来的冲击甚至会比“小三”问题本身更加强烈,倘若真的上市,大概谁也不会觉得脸上有光。
当然,伦理归伦理,商业归商业,法无禁止即可为,当前的各类奇葩公司其实也不少,“小三劝退公司”的大行其道或许没有必要去阻止。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婚姻危机这样一个道德范畴内的命题,被一家民间公司做到准备上市的地步,也恰恰说明了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应对乏力,反衬出广泛开展家庭道德建设在当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看到,“小三劝退公司”们只是在利用人们的婚姻危机,并不是要去根除这个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要真正缓解现代人的婚姻危机,还是要依靠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建设,去扭转那些已经畸变的观念,在人们心中重新树立起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