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梅生
对于犯错员工,虽然法律赋予了用人单位索要赔偿的惩戒权,但这并不等于员工有错在先,用人单位便可以随心所欲。
员工犯错,赔偿理由有限制
邱某是一家公司的技术员,因为工作涉及公司的一些生产秘密,公司曾与其签订过保密协议。半年后,邱某觉得工资太低,悄悄到一家与公司有着竞争关系的单位兼职。期间,虽然邱某曾泄露过公司的一些并不重要的秘密,但没有给公司造成任何损失。
公司发现后,对邱某进行了严厉批评。邱某由于难以接受,一气之下当即离职。不久,公司以邱某违反保密义务、非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诉请法院判令邱某作出赔偿。出乎公司意料的是,法院于2016年8月判决,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点评】 法院的判决并无不当。劳动合同法第90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6条也指出:“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无论是员工违反保密义务、私自兼职,还是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想获得赔偿,必须要以员工的相关行为给其造成损失为前提。正因为邱某虽然存在过错,但并没有给公司造成损失,决定了公司同样不能主张赔偿。
员工犯错,赔偿范围有限制
赖某入职到一家公司时,公司曾出资1万元,对其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2016年9月15日,赖某刚刚培训归来,还没有来得及上班,另一家单位便向其伸出了聘用的“橄榄枝”,且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和环境都比原公司好得多。
赖某见异思迁,向公司提交了书面辞呈,表明将在一周后离职。被公司拒绝后,赖某干脆一走了之,导致公司原定的新的生产计划被迫推迟4天。由于双方就赔偿问题协商未果,公司提起了诉讼,但法院的判决并未将停产损失纳入赔偿范围。
【点评】 赖某的确无需承担公司4天的停产损失。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一)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二)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三)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四)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即间接损失并不属于赔偿范围。而间接损失是指单位原本应该完全可以得到,由于员工的行为而未得到的预期经济利益,包括停产减产损失、工作损失、资源损失、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等。
员工犯错,赔偿方式有限制
虽然公司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生产时严禁使用烟火,生产车间门口的禁令中也有同样的内容,但2016年10月9日上午,郭某在上班期间因烟瘾发作难以忍受,又一时不能离开机台,加之心存侥幸,最终还是偷偷点燃了一支烟,并在吸完后,习惯性地将烟头随手丢在地上,进而引发事故。由此导致公司修复机器、原材料等直接损失达3.8万余元。
事后,公司要求郭某赔偿包括停产损失在内的全部费用。鉴于郭某无法一次性付清赔偿款项,公司遂决定扣除郭某每月的全部工资折抵,直至付清为止。
【点评】 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虽然郭某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乃至劳动纪律,客观上也给公司造成了比较重大的损失,确实应向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但从必须保证郭某及其家庭必需的、基本的生活来源角度出发,只能按照对应的标准或幅度来扣除工资抵扣。公司每月“一笔勾销”式的处理,明显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
(作者系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