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周玉林
□ 石飞
2月27日,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
据悉,该所成为今年全国政法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有什么特殊性?她们的身上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
面对“紧急时刻”不退缩
“三八”妇女节临近,戒毒学员王欢在宿舍里神情专注地用红纸做着一张贺卡,这是她送给专管民警王梅的节日礼物。
卡片上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是我让您受苦了!”
故事还得从前年夏天说起……
一次戒毒学员集体剪发时,刚来不久的王欢向王梅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由您来帮我剪一下?”考虑到学员正处于敏感自卑阶段,并没有剪发经验的王梅二话没说拿起剪刀,但一不小心就把王欢的耳朵和自己的手指同时给剪破了……
之后,王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配合医院抽血检查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三个月里,她只回家了六七次,匆匆来回,不敢与家人有过多接触。值得庆幸的是,最终确诊王梅没有被感染,所有人包括王梅自己才算松了一口气。
至今王梅依然心有余悸,“当时紧张极了,从没遇到过这种事情,这件事一直没敢告诉家人”。
这里每个专管民警都面对过“紧急时刻”,但她们从未退缩过。
戒毒学员晓辉因毒瘾发作,在家咬伤了父亲,母亲报警后将她送到强戒所。
刚来没几天,上课时她故意把双臂溃烂处的血涂抹在桌椅上,还吐上唾沫并用纸在桌上来回擦拭。当时几十个学员都在学习,大家一时不知所措,专管民警杨睿没有丝毫犹豫冲上前将其带离教室……
随后,杨睿多次找晓辉谈话,起初她一言不发,后来杨睿发现晓辉很挂念自己的孩子,便与她家人取得了联系,并将家里的消息转告晓辉。晓辉的抵触情绪被慢慢化解了。
她告诉杨睿:“我不想进来不是不想戒毒,是我放心不下孩子。她还在上学,需要有人照顾。”
用爱感化戒毒学员回归
“你们说什么我都不听,不要白费力气了。”未成年人戒毒学员刘美刚入所时,谁的话都不听,我行我素,还坚决拒绝父母亲的探望。这种执拗的脾气和倔强的性格给开展强戒矫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她还是个孩子,年纪小不懂事,我们绝不能放弃她。”专管大队民警田溪和同事商议,要通过交心谈心、心理干预、才艺展示等多种手段对其进行治疗。
然而,这并非一天两天就能看见效果,女警们每天轮流找刘美谈心,在课上发挥她的特长,逐渐恢复她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任。在坚持一个月以后,刘美果然发生了改变,对人有了礼貌,还主动提出要见她的父母。
“我仔细观察她的饮食起居,发现她脾气不好时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心情不好。我就带着她看医生,给她做心理辅导,离开学校时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变得非常懂事了。”田溪说。
寻常日子里,张晓丽等警官包括所党委书记、所长魏凤玲等都会接到已解戒学员打来的电话,只因为她们心里感念老师想问声好。
“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吸毒人员早日戒断毒品、顺利回归社会,彻底戒断毒瘾重新开始正常生活是学生们对我们最好的报答。”魏凤玲说。
舍“家”顾“业”撑起重生希望
3月7日早上7点30分,该所民警们身着警服,正急匆匆地赶往强戒学员生活区。她们当中有一个叫詹兴华的警官,不久前当了妈妈。
小生命的到来给她们的小家庭增添了喜悦,也带来了烦恼。由于单位离家较远,交通不方便,为了能让宝宝吃上安全营养的母乳,每天早上6点钟,詹兴华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吸奶器把宝宝早上的“口粮”准备好,随后前往单位开始投入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午,詹兴华再利用吃饭的时间把宝宝的“口粮”准备好放入冰箱,下班时带回家。
由于孩子每天晚上都要来回折腾几次,每天睡眠不足的她,总是挂着两个黑眼圈上班。然而,尽管身心疲惫,詹兴华工作时总是精神饱满,认真细致,决不允许自己在工作中有半点的疏忽大意。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入所不久的戒毒学员陈某右侧肢体麻木一个多小时,呼吸困难,医生判断可能是脑梗死。詹兴华临危受命将该学员送往昆华医院救治,一直守候在陈某的身边。陈某住院期间,詹兴华亲自动手,帮陈某清理大、小便,细心地给她擦洗、翻身,经常累得浑身是汗,还为陈某买来饭菜,一勺一勺耐心地喂到陈某的口中。忙碌的她没有顾上给孩子准备“口粮”,甚至没有听见家里打来的电话铃声……连昆华医院的医生和其他患病家属都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让人不敢相信戒毒所的警察为了一个戒毒学员,如此亲力亲为。”
清晨,时钟刚指向6点,民警白锡勤就开始了她一天的值班生活。集合点名、组织学员做操、车间巡查、安全检查她都要和带班女警一起,傍晚还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点评,等到学员休息、干警离开,她还要记录每天的工作、做工作日志,这些做完就已是晚上11点了。
这样的值班节奏,对白锡勤来说基本是家常便饭。也为此,她错过了女儿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但每当接到出所学员的一个问候电话,听到一句“白老师我想你了”,她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
(文中戒毒人员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