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义
学生在写作文时,具体详写时一定要选好详写点。哪些是详写点呢?
一,一般表现中心和显然能突出中心的部分相比,显然能突出中心的部分要详。
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心思想鲜明和感人。作文时,凡是能取得这个效果的部分当然要饱用笔墨。如试题是《我最喜爱的×××》,有位同学写《我最喜爱的游戏》,他最喜欢乘高架飞行车,因为高架飞行车惊险,能锻炼魄力和胆量。为此,他把高架飞行车的高险,飞行的快速,由低而高一刹那的腾空感,由高而低瞬间的失重感,头垂直向下时的倒悬感,多次回旋的昏眩感等等,都列入详写之列,这当然可以,因为它们都直接反映“游戏惊险,能锻炼人体魄”这个中心。而如何开始游戏、如何结束游戏,游戏的人怎么拥挤,旁边的人如何评论等等,虽也可能会配合反映中心,但这只是配合,列入详写就画蛇添足了。
二,事件的次要片断和主要片断相比,主要片断要详。
因为主要片断是事件的关键,其他部分只是为引出或衬托这个关键部分服务的。如写《一件难忘的事》,有的同学以“抢险”为题材,整个过程有发现险情、无畏抢险、抢险结果这三个环节,其中无畏抢险显然要着重描写。
三,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相比,主要人物要详。
次要人物一般都用来陪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于主要人物,应该像众星拱月,主宾鲜明,决不能喧宾夺主。如写《我的老师》,文中反映老师如何主动关心学生,循循善诱,废寝忘食,献身教育事业,要详写。与教师相关的其他人物则应略写。
四,反映某个人一般情况的材料和能突出这个人重要特点的材料相比,能突出这个人重要特点的材料要详写。
如写小红三年如一日地帮隔壁孤身老太太买菜做饭,她做好事的动机、起因,三年中特别动人的事件等等,直接反映小红的主要性格,要多花笔墨,至于小红自己在家里怎么忙中抽空,善于安排时间,小红德智体如何全面发展等只是反映了小红性格的另一些侧面,一笔带过即可。
下面我们来看看朱自清的《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再来看一篇学生的范文。
去年深秋的一天早晨,我背起书包刚想走,妈妈给我拿来一件外套,“昨天我听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降温,你把这件外套穿上。”“妈啊,我已经穿得够多了,我一点都不冷。”“你懂什么啊,天气预报不比你准啊!”我不情愿地从妈妈的手中接过外套,急忙向外走去。
下午放学的时候,空中飘起了雪花。我赶紧把妈妈给我拿的那件外套穿上,当我走到学校的大门口时,发现有不少妈妈在门口守候,她们手里都拿着厚厚的衣服。骑在自行车上,感觉着外套带来的温暖,体悟着妈妈的关爱。
朱自清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这些句子能准确表达父亲爱儿子的感情。文章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学生作文中,妈妈让自己上学带件外套,可是“我”并不情愿,在放学的时候天下了雪,“我”才感悟到妈妈是正确的,以此来表达母爱。第一段中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表达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可是“我”并不能理解妈妈的做法,为下文写母爱作铺垫。放学后天气发生了变化,我感到了那件衣服的作用,我理解了妈妈,我感受到了母爱。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通过一连串的动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穿”“守候”“拿”“听”“骑”“感觉”“体悟”等。
(作者系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文类核心期刊《语文建设》主编,北京市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