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兑换活动后的喜悦
参与垃圾分类的小朋友
开栏的话
当垃圾围城、垃圾入江的警钟从四面拉响,当垃圾“幽灵”通过食物、饮水和空气无声无息地逆袭而来,进入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再不行动,不要说子孙后代,就连我们自己的健康生活也难以为继。
连年的经验和教训在说,破解垃圾难题必须要有个人、企业、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多方协作努力。
从自己做起,从分类做起。本报将从源头到末端,追寻各方在阻击垃圾过程中的足迹。
■ 截至2016年底,“绿色账户”已覆盖上海超过200万户居民。根据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上海还将新增200万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绿色账户”。
■ 垃圾分类可以说是每个垃圾产生者的义务,“绿色账户”推出的初心更希望市民将该账户作为个人的一张环保名片,不在于它带来多少“利”,更在意它记载自己为环保作了多少贡献。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丁秀伟 韦彩芬
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2万吨,一年的垃圾可以堆出850多个1米高的足球场。为了减少生活垃圾,避免垃圾围城,上海最早在1995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经过几轮探索,效果都不尽如人意。2014年起,上海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绿色账户模式,上海市民只要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就可获得绿色账户积分,积分累积后,可以在相关平台兑换优惠资源,以此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激励更多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从百分百湿垃圾开始
早上七八点钟,在上海市虹口区的环城小区,每天都可以见到这里的居民拿着两袋垃圾出来扔,一袋全是果皮、菜叶子等湿垃圾,另一袋则是各种混杂的废弃物(注:废弃物特指没有饮料瓶等可回收物)生活垃圾。
在小区居委会和志愿者的努力下,这个小区在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绿色账户全覆盖,小区居民也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据了解,参与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的上海市民,每户可申请一个绿色账号,正副两张卡。持有绿色账户积分卡的上海市民每天在指定时间内分类投放垃圾,每次可积10分。现在,上海市垃圾分类主要是四分法,即将生活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可回收垃圾,绿色账户积分目前只针对湿垃圾,其他垃圾不计分。每次投放的湿垃圾重量、数量都没有要求,甚至可以只是一个香蕉皮,每天最高积分不超过20分。
绿色账户的积分达到一定量后,可在绿色账户网站上兑换礼品,也可在小区的线下活动中兑换。每次可兑换的礼品都有不同,价值也不等,有30积分就可兑换的抹布,也有600积分才可兑换的保温杯、公园门票等,以实用产品为主。
“垃圾分类能否有效推行与大众的参与度息息相关,绿色账户能够提高大家的参与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解决了‘老百姓参与垃圾分类能够得到什么’这个问题。”上海市虹口区市容绿化管理局废管科科长吴兴邦说。
截至2016年底,“绿色账户”已覆盖上海超过200万户居民。根据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上海还将新增200万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绿色账户”。作为一项正向激励的创新之举,“绿色账户”的推广和覆盖似乎已成为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的“标尺”之一。
政府主导、街道配合、公益组织实施
绿色账户的推行提高了上海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但是如何保证绿色账户的激活率和活跃度是摆在上海垃圾分类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上海市各区市容绿化管理局也在做探索。
在上海虹口区,为了推行绿色账户工作,虹口区市容绿化管理局从去年6月起,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社会公益组织“上海爱易青年公益社”开展绿色账户推广活动,初步形成区政府主导,街道参与配合,公益组织实施的综合运行机制。
2015年实施绿色账户以来,上海虹口区以每300户为单位设置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个点上配备一个志愿者,负责现场指导、督查居民投放的湿垃圾质量,并对居民绿色账户积分卡进行扫描积分。形成小区居委宣传动员、志愿者监督辅助的工作机制。
同时,建立各级管理微信群组。在虹口区内建立区级、各街道(包括小区居委会)、环卫湿垃圾收运、志愿者四级管理微信群,通过“定时发布、即时沟通、上下链接、线下对接”等方式,沟通、协调区与街道和工会组织,街道与居委会和公益组织,居委会与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的对接;指派专人加入市级层面的绿色账户微信群,加强与市相关主管部门的对接,保证工作的上下联动。
在工作队伍中建立每日通报制度,实时跟进垃圾分类工作。每个街道落实1名湿垃圾统计专管员,全年无休,每天对每个居住区、菜场的湿垃圾收运桶数进行统计上报,并建立基础台账;通过虹口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简称分减联办)微信群向各街道、菜场进行一日一通报,让各街道和各菜场及时掌握每个小区、每个菜场每天湿垃圾量的产生情况;为街道和菜场完成当月的湿垃圾日均指标量提供基本数据,并每月汇报总结算日均量,与志愿者、居委会管理员和菜场每月的补贴直接挂钩,从而督促各居委会、各点位志愿者在落实积分扫描的同时,积极开展源头分类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吴兴邦表示,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还存在很多困难,末端处置问题、宣传不足、居民无分类习惯等。但是,垃圾分类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生活垃圾减量势在必行。
“在日本,人们是很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但这个也是垃圾分类推行了十几年、二十年的成果”。吴兴邦说。
他还透露,将来绿色账户还会与支付宝进行合作,垃圾分类的积分兑换品种越来越丰富,让垃圾真正的“变废为宝”,老百姓受惠。吴兴邦认为,垃圾分类可以说是每个垃圾产生者的义务,绿色账户推出的初心更希望市民将该账户作为个人的一张环保名片,不在于它带来多少“利”,更在意它记载自己为环保作了多少贡献。
末端处置瓶颈还在
央视曾播放过一个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广告的画面中,办公室的废纸张放进可回收垃圾桶里可吐出新的白纸;厨房里,将果皮放进了厨余垃圾桶,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现实的垃圾分类处理末端却远没有广告画面完美。
上海现行的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和填埋,湿垃圾可以用作堆肥,而作为处理垃圾的场所,任何一种设施都不受欢迎且遭到极大排斥。上海人口密集,土地寸土寸金,适合填埋的场地一缩再缩。相对于填埋,焚烧可节省时间和空间,但即使现在的垃圾焚烧技术已经使得焚烧的烟雾基本对人体无害,一般人也无法容忍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建垃圾焚烧处理厂。堆肥是目前对湿垃圾回收利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与填埋场一样,堆肥需要大面积场地,异味控制难度较大。
“要减少垃圾处理设施,实行源头分类是关键,既可回收资源,也能让各类垃圾去往合适的处理厂。但实行源头分类很难。”吴兴邦说。
因此,在上海,自2011年起,推进了新一轮的垃圾分类。绿色账户是针对家庭产生频率高、数量大的干湿垃圾分类,并要求把湿垃圾分到相当纯净,因为几乎是百分百的纯湿垃圾才可进行堆肥。这就要居委会和物业积极配合和指导,否则居民很难自觉或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往往垃圾混装投放比例很高,无法达到分类处理要求,只能按一般生活垃圾处理填埋或是焚烧,分类没有了意义。
目前,上海绿色账户只能在基层配合好的小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