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3月2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家暴心理咨询如何运用社会性别原则进行价值干预 女性应走出消费主义迷思 国际连线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7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性应走出消费主义迷思

女性不过度消费,轻装简行照样美。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提示

当下,形形色色的消费主义话语正围绕着女性,建构出“消费女王”形象。本文认为将女性与“消费”画上等号,是将女性局限在消费的话题之内,这窄化了女性的生存空间。此外,消费主义还遮蔽了劳动的价值以及过度消费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女性应走出消费主义迷思,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 唐觐英

当下,类似“美是刚需”之类浸透消费主义迷思的话语正围绕着女性,无孔不入的营销广告将女性作为市场“注意力经济”的制胜王道和最大的符号表征加以利用,“都市年轻时尚女性”成为绝对主角。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她消费”被作为撬动消费的商业永动机,进而建构起了“消费的女王”形象。

消费主义窄化了女性的生存空间

当“女性”跟“买买买”画上等号时,消费主义对女性的现实存在就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以校园中的女大学生群体为例:消费日益成为女大学生的重要关注点和生活内容,并在其日常开支中占重头。早在2008年全国妇联法律援助研究中心等开展的关于全国女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就显示:在每月生活费节余方面,没有节余的女生占比高达43.81%,甚至有20%以上的女生存在负消费情况。

另有报道发现,女大学生的消费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对外表投资”。“整个宿舍的女生都有全套品牌化妆品”的现象不在少数。2015年开展的一项关于首都大学生消费现状与消费观念的抽样调查表明:35.28%的学生月生活费在1500~2000元间,28.88%的人在1000~1500元间,2000元以上的占18.28%。该研究指出男、女大学生之间消费行为差异较大,如,在主要月消费项目方面,男生选择吃饭的人占56%,选择娱乐的占39.8% ,选择学习的占34%;而女生选择吃饭的占78.4%,选择穿衣打扮的占52.3%,选择娱乐的占39.8%。总之,在女大学生的消费中,冲动消费、从众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较多,且“形象消费”居于突出位置。这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也引发种种问题,包括近年曝光的女大学生“裸贷”骗局。面对这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地反思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出现于20世纪,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为特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消费主义制造出消费欲望。在消费主义下的逻辑下,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消费主义遮蔽了劳动的价值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消费主义遮蔽了劳动的价值。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的价值被放大,而生产与劳动则隐而不见。它在推崇“消费英雄”的同时,对消费能力低下的人群产生社会排挤,对劳动者加以遮蔽。例如,当电子产品所带来的无限自由与精彩一波又一波引爆人们的购买热情时,那些在电子产品生产线上高强度工作的女工的劳动价值却被遮蔽了。

消费主义还遮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其无限度向生态环境攫取。当人们置身于商品琳琅满目、物质极大丰富的购物场所中时,可曾想过地球早已不堪重负?

正如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所指出的:“广告与消费主义话语以对个人需求和眼前需求的(有时是虚假的)即时满足为核心”,它“与人类作为群体的集体生存和长远目标格格不入”。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消费主义也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其意识形态。我国“消费的女王”强势话语也内在于这个过程。一场场“消费狂欢”,不断升级的关于“美丽”的要求,无穷无尽的玩乐,使得“女性”越来越缩回到狭窄的人生主题中。近年来“三八节”被以消费主义方式“欢度”,“闺蜜节”“女王节”纷纷登场,微信空间中“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之类关于“三八节”的叙事与解读,虽有玩笑成份,但不能不说“消费”相当程度上被视为“女性”的一部分,而女性的精神信仰则被冲淡。总之,在“消费狂欢”中,看到的只是震撼人心的交易数字、极致的购物体验,女性的劳动价值以及过度消费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被忽视了。

女性需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涵养完整人格

消费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诸层面引发的矛盾和危机,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与尖锐批评,并催生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我国在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为遏制消费主义大潮提供了原则遵循。

必须注意到,女性不止是消费者,还是劳动者和创造者。中国女性更是参与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业中的“半边天”,这给予了女性广阔的天空,远远超越了“消费者”的狭窄定义。在今天,女性更要在生态明文建设中诠释自己的创造者角色,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与统一。

在“消费”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赞赏女性的“主动消费”,更要关注消费主义中隐含的性别问题。要从社会系统的宏观视野中,把握消费主义及相关政治经济走向,了解广大女性的真实生存状况,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中,明确劳动的价值,追求真正的性别解放。

总之,在消费主义的迷思中,难以找到女性的未来。女性的完整人格,需要在更丰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涵养,在内在的精神层面上修为。为此,应打破社会上存在的单纯视女性为消费者的偏见,充分发挥其作为劳动者的主体价值。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博士、助理研究员 )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