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我们人际关系的窗口,同时这里也是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的混沌世界,显然你若过度依赖“窗口”,就微缩了自己的世界;你若不具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你就会只有朋友圈而没有朋友。你有没有算过,在你浩大的朋友圈里,有多少“真金”?
■ 胡杨
一个朋友上初中的儿子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妈妈,你可别只有朋友圈,没有朋友啊。”
如今朋友圈当道,同时也“挡道”。每天早晨打开朋友圈,仿佛打开了整个世界,其实那只是一个“二手的世界”。
曾经有人问我,有几个微信号?我说“一个啊”,他表示不信;也有朋友教我如何将微信朋友分类,以分享不同的内容。我倒是分了,但是每次发言都要选择,太累人。
对于微信朋友圈,我的心态就是阿庆嫂的那句话:“来得都是客。”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既然是“客”,未必都是朋友。
在人脉即资源的今天,有人把朋友圈当成整个世界,主动放弃自己去触摸、感知真实世界的机缘;也有人把朋友圈当“人力资源部”,唧唧复唧唧,一切都在算计。我不知道朋友圈的生意好不好做,但是对于朋友圈里那些要么不出现、一出现就叫卖产品的人,我是没有好感的。
记得在看江苏卫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时,主持人孟非多次问到女嘉宾“朋友圈数量”的问题,有几个女嘉宾人数上千,再问其职业,不是卖化妆品、保险和住房的,就是开微店的。
我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客户不等于朋友。有时我们的朋友圈很大,却也没有真朋友。
你有没有算过,在你浩大的朋友圈里,有多少“真金”?
在看到“邓巴定律”时,我查看自己朋友圈的人数,当时显示有285位。我敢肯定地说,大约有一半多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所谓“朋友”,这正印证了“邓巴定律”所说——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不超过150人。
罗宾·邓巴是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他根据自己对灵长类动物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著名的“邓巴定律”:即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当超过150个节点时,大脑皮层将会无法有效地覆盖这些节点,导致部分节点流失,从而始终保持150节点范围。”
邓巴在《你需要多少朋友?》一书中指出:最核心的圈子可能有三五人,是最亲密的朋友。然后是12到15人,这些人去世的噩耗会给我们带来重创。然后是50人……
前段时间,以“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为主题的话题刷爆朋友圈。当时回忆自己的情况,的确有两个闺蜜,有微信以来突然就不联系了,彼此都在朋友圈,却再也没有交集。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邓巴的解释是:“能否让人们在维系老朋友的同时,结交新朋友,从而扩大整个社交圈子?答案似乎是一个响亮的‘不’字。”
而英国《每日邮报》一项基于300万人的社交数据显示,29岁是大部分人朋友数量的巅峰,此时一个电话就能约到朋友出来吃饭,人们每个月联系紧密的熟人数量大约在15个左右。结婚生子等重大事件会使人们无法维系太多的友谊。因此,在29岁到45岁这段日子里,朋友圈会迅速缩水。而45岁到55岁是朋友数量最稳定的10年。55岁后,大部分人又会经历新一轮朋友数量的缩减。
我这两个闺蜜的确是“29岁”这个阶段联系最密切的,此后断断续续,现在终于不联系了,也没准哪天“再续前缘”呢。
年轻时我一向以“交了多少个新朋友”作为年终总结的一项,而现在对结识新朋友则采取随缘的态度。
朋友圈是我们人际关系的窗口,同时这里也是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的混沌世界,显然你若过度依赖“窗口”,就微缩了自己的世界;你若不具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你就会只有朋友圈而没有朋友。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真实自我的外在镜像。有人说:“良性的人际关系只有一种,叫做独立自主、强强联合,从来就没有抱团取暖这回事。”这句话听起来比较狠,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要苦练内功。
因为良性的人际关系不是靠纯感情来维护的,而是靠互利互助成全的。不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包括了不成为别人心理和时间上的负担,同时还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接受,这是拥有“真金”朋友的准则。
朋友圈可以让你与世界“同框”,但千万别被它“框住”,把朋友圈当成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