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特约评论员 高富强
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会像农村的彩礼一样令中国的媒体牵肠挂肚,几乎每隔几天,与彩礼有关的新闻就会霸占媒体的重要位置。这不,一篇《婚不起,农村小伙为娶亲10万彩礼挂脖子“拴媳妇”》的图片新闻又火了起来,仅在“今日头条”就收获了超过2.4万条的评论留言。
根据该条新闻的报道,在甘肃省庆阳和平凉的一些农村,娶媳妇彩礼动辄就是10万元,个别情况甚至高达二三十万元。有数据显示,2012年平凉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210元,因此,该条新闻给读者算了一笔账,说“这意味着一个当地青年农民,不吃不喝需要23年才能够攒够昂贵的彩礼”。
虽然10万元的彩礼钱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连两平方米的楼房都买不到,虽然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代替具体娶媳妇的家庭总体收入有偷换概念之嫌,但考虑到10万元毕竟在当地不是一个小数目,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还是值得每一个人进行深思。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早在2015年6月,甘肃庆阳两办(市委办和政府办)就出台了《关于倡导婚俗新风加强农村婚姻管理工作的意见》,试图叫停天价彩礼。按照当时的报道,庆阳这样做是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嫁观,抵制婚嫁陋习,树立文明乡风,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年半,天价彩礼不但没有叫停,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呢?
彩礼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余年前的周朝。彩礼的本质,是把女人当成了用金钱可以交易的商品,是对女人的严重物化。某种程度上说,彩礼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一把标尺,越是歧视女性的地方,彩礼的数额越高,越是性别平等的地方,越淡化彩礼的存在。因此,想方设法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逐步消除彩礼的唯一途径,与此相悖的方式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这篇最新的图片新闻说,西北人将彩礼钱称之为“离娘钱”,而把彩礼钱用红绳拴起来挂在媳妇脖子上,则是“拴媳妇”。该图片新闻还说,随着农村生育率的下降,农村嫁女儿养老的观念在抬头,女儿家庭狠“宰”男方一笔彩礼钱,以备养老之需。或许这个“拴媳妇”的习俗就是彩礼高昂的真相:女儿一旦结婚就与原生家庭脱离了关系。
那些抱怨天价彩礼压弯了农民脊梁的论者,其实是把传统的嫁娶模式当成了婚姻的天经地义,他们不容置疑地推定,女人应该毫不例外地嫁到男方家庭,无可争议地成为男方家庭中的一员。事实上,对于女方家庭来说,生儿育女是有成本的,如果女儿结婚之后就要与原生家庭脱钩而成了婆家的人,收取不菲的彩礼就有其合理的一面。
表面上看,这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是女方家庭把女儿当成商品对待,但我们应该继续追问那些抱怨彩礼高昂的男方家庭:如果让自己的儿子到女方家庭居住,如果夫妻二人生育的孩子随女方的姓氏,如果女婿要像媳妇孝顺公婆一样给岳父母养老送终,如果其他各方面两者都要身份互换,即使取消了彩礼,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全新的制度安排?
我想说的是,不少地方出台了抵制天价彩礼的文件,这些文件都说要树立文明新风,要抵制嫁娶陋习,但这些文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触及“从夫居”这一传统嫁娶制度的核心,没有让女方家庭在所谓的移风易俗中获得益处。这些文件大多站在男方家庭思考,忽略了女方家庭对现实困境的诉求。这些缺乏性别视角的文件在农村推行不下去,由来已久的嫁娶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是天价彩礼之风刹不住的根本原因。
理想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前提,不应该被彩礼的铜臭玷污,但理想的婚姻与现实的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月前,河南省安阳汤阴县付道镇东师庄村的一名男子锤杀了自己的新婚妻子,媒体引用当地村民的说法,说两人之前感情并不好,是媒人硬撮合到一起的,女方索要的彩礼钱也比其他家庭高出许多。
虽然这家媒体试图把凶杀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女方过度索要彩礼上,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悲剧的事实真相。然而,这种媒人撮合的婚姻是农村的婚姻常态。报道甘肃天价彩礼的那篇图文新闻就说:“职业媒婆”的出现,成为高彩礼重要的幕后推手,“职业媒婆”保媒拉纤赚提成,春节期间一个多月就收入三四万元。
没有感情基础,只有利益考量,无论是男方家庭还是女方家庭,都在传统的嫁娶模式中苦苦挣扎,男方家庭觉得彩礼沉重不能承受,女方家庭又觉得这点彩礼根本不够养育成本。虽然媒体选择性地只报道了男方家庭的抱怨,但女方家庭在这种婚姻中并占不到便宜,否则,导致性别比失衡的男孩偏好现象就不可能仍然存在。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希望读者诸君与我共同思考:是天价彩礼之风真的刹不住,还是这些地方的移风易俗倡导没有在点子上,以及产生天价彩礼的深层次原因没有真正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