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中奖而改变什么,更不因为中奖而失去什么,这对一个还期待着自己能写出好作品来的作家是很重要的,而这样的创作环境于他更重要。
■ 舟子
据报道,莫言日前携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亮相时发表即兴演讲,在总结了自己漫长的文学创作之路后,他说,虽然年过六十,但依然有写伟大文学的梦想。谈到获诺奖之后的5年过去,为何迟迟没有新作,莫言请大家不要着急,他说自己没有停下来精进自己的作品,论及新作,他谈到自己的不变与变,“我的新作,和我已发表的作品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有一些东西没变,因为我这个人没有变。但是肯定有一些新的变化,因为时代变了,我也跟着变了。”
“每逢佳节被催婚”,说的是一些单身人士的烦恼。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奖的中国籍作家后,莫言则常遇被“催稿”。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到他在回复公众对于他下一部作品的关注。我以为,关注诚可贵,但不可过度。因为,首先,创作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产物,催也催不来。其次,如果催促过度,作家可有两种选择:一是,拿出一个不成熟、不诚恳之作来应付,就像“租个男友女友回家”来应付父母家人;二是,作家本人也被催晕了,以为不成熟、不诚恳之作足以成熟和诚恳地面世,然后,我们得到的是一部令人失望之作。这样的结果可能都不是我们的初衷和初心,也非诚恳的作家本人的。这样的“双输”结果,你更愿意要哪一个?还是一个都不要?
人如其名,莫言是一个不多言的人,即使荣获大奖之后,他依然少言,但有时也挡不住“七大姑八大姨”的中国式关心与关注。他在公众场所发言的一个常见内容就是答“催稿”问。我乐见他是一个淡定的人、一个扬名之后依然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的人:作为一个创作者,其核心价值是作品,而非盛名之下的光环。盛名诚可贵,因为是你昔日努力付出的成果与承认。但一个只沉醉于过去的人是没有未来的。
而如果你是一个不满足于过去的人,你也不会认同“沉醉”的自己。如莫言此番所言,“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写出一部更好的作品,让它真正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但他也坦言,写作就如攀高山,往往爬不到顶就泄气了,“所以这对于作家的毅力、财力、精力都是考验。”他说,梦想还在,时常在梦里还都是在创作,“经常梦见一部经典作品就要收尾了,也经常在梦里被自己写出来的句子惊醒,感叹怎么写得这么好,可醒来以后发现什么都没有。”在他看来,只要梦还在,创作就不会熄,“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这种写经典文学的梦想,那么我想我可以搁笔了。正因为有这种热情和实力,我还是要写下去。”
我很高兴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还有这样的梦想、热情和实力。周星驰饰演的一个名角色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我想说的是:一个创作者,如果没有追逐好作品的抱负与行动与一个不好的创作者又有什么分别?而我们到底是更期待一个“十年磨一剑”的高手还是一个来去匆匆的快手呢?如果是前者,那就给他或是她足够的时间,让其自然生长,而非催熟,留一份从容留一份信任。又高又快固然是丰满的理想,但现实一般偏骨感。艰辛属于笔耕的人,信任属于对笔耕者保有信心的人。
在一个快速运转的“光速打脸”时代,不少人贪多求快、急不可耐,少数人还保有工匠精神、不徐不疾,静水深流。所以,性急爱催的人啊,请别着急也别以催施压,莫言们会努力,也一直在努力!试问,那些史上优秀、经典之作在创作之初,有谁是奔着让观者如期如愿而诞生的呢?往往是发乎初心:写一部好作品的初心。这种初心是对自己的表达也是对社会的观察,既独到又有共通性,跨越时空的众人都可以在其中窥见自己身而为人的身影、困惑、欢愉与心灵图景。
最可惜可怕的是如张艺谋在与莫言对谈电影《归来》时的一番感慨:创作初心如初恋,再也归不来。所以,请勿打扰!即使是期待,也要适可而止。而一个不愿意吃老本的知名作者也当有这样的自觉与努力:昨日不可沉醉,最好的还没有来!
对于莫言来说,平静自己的内心,也许不是太难,难的是让外界也平静下来,让外界允许他平静下来。不因中奖而改变什么,更不因为中奖而失去什么,这对一个还期待着自己能写出好作品来的作家是很重要的,而这样的创作环境于他更重要。他曾说:“得诺奖或没得诺奖不会改变我这种风格,也不会改变我的写作风格,我过去怎么写,现在还会怎么写。我过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后也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变的是人及其梦想,变了的是时代,而不辜负时代赐予的风云激荡与艺术财富也是作家笔下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