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周玉林
□ 张莹莹
1月17日11时15分,云南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大会刚一散会,设在会场茶歇区的提案接收处一下子来了6名委员,他们联名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大实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力度的建议》。委员们建议,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适时转型。“从单一的学校功能转型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培训为一体的特殊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一起为一个教育体系共同承担融合教育的使命,而不是纯粹的隔离残障儿童的孤岛”。
这份建议的产生,源于委员们在大会报到当天,收到了云南暖心家长互助会委托记者捎给他们的一封信,请他们在大会上呼吁云南省尽快实施融合教育。
一封信:引起委员们关注自闭症儿童
“特殊,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身有残障,但残障并不等于‘残废’,部分孩子通过积极干预可以完成学业,甚至达到可以在庇护下从事工作,重度的孩子也能通过训练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减轻未来社会抚养的成本。”家长们在信中写道,“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
这封信让耿嘉委员心里感到堵得慌,很难受。“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接触到很多幼儿园的孩子,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孩子我都觉得要教育好他们是需要很用心的,何况是特殊孩子呢?”耿嘉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虽然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并不多,但一想到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这件事的可行性确实是有着很多东西值得探讨研究的。
何渝煦委员看到这封信后,联系了在五华区特殊教育学校执教的一位老师,专门了解了特殊儿童到普通学校上学的可行性,以及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情况。“我得到的答复是基本不可行,因为特殊儿童一旦发病,将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能不能有一个机构是能够让这些孩子持续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呢?”姜雪梅委员说,从现实来看目前在昆明市的特殊教育学校非常少,特殊教育机构也不多,根据她在昆明市特殊教育学校调研的情况来看,办学场地紧缺是最大的困难。“有的自闭症儿童连个发泄的空间都没有,只能被关在门背后喊叫。”
“之前就有人提出过让自闭症儿童回归普通学校上学的建议,我实际调研后发现这种可行性不是很大。”潘晓玲委员说,自闭症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教育和治疗,同时还必须“每孩一策”。
现状:自闭症儿童隔离于普通教育外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是中国儿童精神残疾的首因。截至2015年,云南省残联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自闭症患者约有3.6万人,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有着急迫的教育训练需求。
委员们认为,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落实,良性发展严重受阻,而他们身后是数十万人的残疾人家庭,更是面临着因残疾致贫,教养困难等现实困境,这已然成为严峻的民生问题。
通过对73名从蒙多贝特殊教育机构“毕业”的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回访中得知:真正能够到幼儿园和小学随班就读的只有10名,另有9名孩子在“随班混读”,还有12名孩子分别就读于昆明市的两所特殊学校里,高达57.5%的残障孩子辍学在家,这部分孩子先后都从幼儿园和学校被“请”出来,有的被终日关在家中,有的被送回农村老家,有的又重新回到机构里训练。
同时,委员们也发现自闭症儿童之所以不能到普通学校上学,正是因为面临着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理念不同,两个领域之间缺乏交流及沟通;由于学校得不到技术指导,不知如何提供教学及处理隐患以至不敢接收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家长联名抗议特殊儿童入读普校等困难。
3界别联名呼吁:加大实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力度
“这件提案是我们妇联、共青团、青联3个界别的委员联合提交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走出困境,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感受到温暖。”郑露、温仕红、耿嘉、陈明安、陈劲松、姜雪梅6位委员就提案内容、建议再次讨论后,最终决定还是以分组界别联合的名义提交给大会。
在分组讨论时,耿嘉委员提出想要提交一件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提案后,十二组的妇联、共青团、青联界别的委员们一致同意以界别的联名形式提交。
来自教育界别的姜雪梅委员表示,虽然自己也很关注这件提案,想要一起联名提交,但以界别联名的形式提交可能更有分量,毕竟是那么多委员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实际上,看到那份家长的来信后,除了教育界别的姜雪梅委员,民革界别的何渝煦、农工界别的潘晓玲委员都对这件提案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委员们认为,要真正落实推进全纳(即融合)教育,通过建设资源教室,以增强残疾学生终身学习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为目的,为残疾学生的学习、康复和生活辅导提供全方位支持的相关要求,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体系架构;通过残联、教育等部门以及社区,完善资源教室入学流程;加强特殊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
委员们建议普通学校加强向普通学生及学生家长宣传融合教育理念、政策,培养普通学生对于残疾学生尊重、接纳、友爱、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正确心态,创建包容、友爱、互助、共进的良好校园氛围。
委员们还建议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适时转型。从单一的学校功能转型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培训为一体的特殊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一起为一个教育体系共同承担融合教育的使命,而不是纯粹的隔离残障儿童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