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能顺利攻坚脱贫?华蓥市各级干部笑着诉“苦”:“压力山大呀!”
有了严格的责任到人、督导检查以及追责奖惩机制,华蓥市一系列脱贫举措和惠民政策得以落到实处,并取得显著效果。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任然
□ 邱海鹰
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四川省首批5个脱贫“摘帽”县市中,华蓥市名列其上。
这个地处革命老区华蓥山中部的贫困县市,共有25个贫困村4889个贫困户,以及非贫困村中的1620个贫困户,其中,“四大特殊贫困类区(地质灾害区、采煤沉陷区、旱山区、渠江洪灾淹没区)”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9%,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3%。脱贫难度大,时间紧,任务之艰,可以量测。
尽管如此,2016年年底,华蓥市仍然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和第三方评估,成功摘掉了贫困县市的帽子。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18600人,降至2016年年底的30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
为何能顺利攻坚脱贫?华蓥市各级干部笑着诉“苦”:“压力山大呀!”
层层施高压,责任落实到人
1月6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来到华蓥市天池镇伍家坳村。村民谢光玉老人的家门口挂着一块大红牌子,格外显眼。
这块大约两尺见方的牌子上,除了写有该户姓名、致贫原因、脱贫年限等信息,还写有牵头帮扶单位和市级联系领导、驻村帮扶工作组、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帮扶责任人姓名;除了列出被帮扶对象应该享受的专项政策及政策标准,还标明了结亲结对帮扶的具体内容和脱贫项目等。
谢光玉老人见记者端详这快红牌,便解释道:“这是市里制作的‘精准扶贫对象帮扶告示牌’。这个牌牌作用可大了,不仅我看得懂,外人也一目了然。”
说着,老人拿出一个写着“帮扶礼包”字样的蓝色口袋。往桌子上一倒,帮扶证、帮扶卡、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和动态管理记录簿等证件及资料,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地铺了满桌。
老人悄悄向记者耳语:“有了这个牌牌儿和袋袋子,想做假活路就没门了!如果做不好,还要受惩罚。”
当记者向华蓥市委书记肖伟华转述老人的话时,肖伟华笑了,连说:“是是是,我们做这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公开,就是要让群众和社会监督。”他告诉记者,华蓥市的贫困户家家都有这个“牌牌儿”和“袋袋子”。
“不只是有牌牌儿,”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对记者说,“每个村口还有一个电子屏,每天滚动显示村情民情、致贫原因、脱贫规划、扶贫政策、帮扶措施、脱贫成效等内容,每月都要更新,哪个都看得到,哪个敢不使劲儿干?”
确实,事情是人做的,再好的脱贫惠民政策也需要人去落实。华蓥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核心在干部。为此,他们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责任到人机制,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乡镇普通干部,层层落实脱贫攻坚帮扶任务。县级领导、科级领导、一般干部职工分别帮扶3户、2户、1户贫困户,实现共计2697名责任人结对帮扶贫困对象全覆盖,并全部显示在每个贫困户家门口的告示牌上。
然后便是施高压:下军令状,开誓师会,文件化细分职责……2015年10月,市委、市政府给所有帮扶责任人分别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承诺书,若未完成脱贫任务影响脱贫“摘帽”的,自愿接受组织处理。市里建立了帮扶力量“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逐项分解落实到每名联系领导、驻村联系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农技员,每月会根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完成情况,向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干部发送“问题清单”。
据统计,仅2016年,华蓥市召开“四大家”领导及市级机关、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脱贫攻坚专题会议达32次,出台相关文件120多号次。“如此高密度的开会发文件,如此细分职责到每个人,谁完成谁没完成,一目了然,不仅定人、定责,还定时、定查,哪能压力不大?”华蓥市一位科级干部说。
肖伟华告诉记者,近3年,他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做,这个认知就是要让各级干部在压力中深刻感受到。
追责与奖励,全部兑现
“不仅做到定人、定责,还要定时、定查来评估是否完成,完成得好坏,再予以奖励和追责,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闭合机制。”肖伟华说。
关于“查”,首先是“自查”:坚持每月一自评,组建了13个自查评估工作组,每月对拟退出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开展自查评估,对照标准“找茬挑刺”;然后是“互相查”:13个乡镇(街道)随机交叉检查,既交流经验、又比学赶超:同时还有“领导查”:实行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双组长”督查制,对脱贫攻坚任务特别是重点工程任务实行周督查、周通报、月考核,点名道姓、揭短亮丑。
关于追责,也有硬标准和考核机制。对个人履职不到位的,给予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扣发年度绩效考核奖等处理,并视情节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对工作滞后的乡镇(街道)、帮扶部门连带考核、连带追责,并在市电视台设立脱贫攻坚先锋榜和曝光台。
2016年,华蓥市已给予7个单位、18名帮扶责任人通报批评、约谈、诫勉谈话处理,2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在电视台公开检讨,2名乡镇主要负责人受到党纪处分。
有罚更有奖。不只奖钱,还有重用提拔。奖励规定中明确说明:对脱贫攻坚工作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原在华蓥市委办公室任秘书的天池镇五家坳村第一书记唐光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力以赴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建起500亩“青清脆李”果园,走产业致富的路子,2016年10月在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天池镇副镇长。
据悉,2016年华蓥市已提拔重用50人,其中提拔重用第一书记7人。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有了严格的责任到人、督导检查以及追责奖惩机制,华蓥市一系列脱贫举措和惠民政策得以落到实处,并取得显著效果。
在所有的脱贫措施当中,发展产业是最长效、最根本的脱贫路子。华蓥市将贫困户纳入现代产业链条之中,让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从而,推动脱贫攻坚由救助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葡萄、花卉、蜜梨是华蓥的三大特色产业,华蓥市采取“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连片发展三大产业近10万亩,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劳务服务、反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此外,鼓励种养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优良品种,依协议价或者市场价全数回购,保证贫困户种养“零风险”。
庭院经济也成为产业脱贫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绝大多数贫困对象分散不成片、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情况,华蓥市量身定制庭院经济发展规划,精心打造以“小种植、小果木、小畜禽、小水产、小加工”为特色的“五小”庭院经济2071户,并由村集体公司或村支“两委”统一收售给帮扶单位食堂、工商企业和餐馆宾馆,让贫困户实现增收。
值得一提的,华蓥市还采取了“村集体公司+贫困户”模式,在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将村内闲置资产以入股形式交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比如,明月镇竹河村等4个沿江贫困村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连片发展特色桃李1200亩,既盘活撂荒地助贫增收,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华蓥市还通过推进资源资产化,让贫困户分享资产收益。比如,整合政府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在6个贫困村建立花卉、银杏、油樟等特色产业基地5720亩,基地建成后折资入股龙头企业(股权归村集体)或无偿移交给村集体公司,贫困村按股分红或自主经营取得收益后,量化分配时向贫困户倾斜。
为发展壮大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达到贫困村人均6元以上的标准,华蓥市将本级脱贫攻坚专项预算从3000万元追加至8000万元。目前,全市25个贫困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6个2016年整体“摘帽”的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年收入20元,超过省脱贫标准,贫困对象人均年纯收入达5700元。
肖伟华说,对已脱贫的对象,政策也要继续支持一段时间,保证他们能够做到稳定脱贫,建立起通过自己的劳动稳定增收的渠道和办法。据悉,华蓥市已专题研究整合扶贫资金1000万元,重点解决部分已脱贫对象的后续保障与产业发展问题,确保持续增收奔小康。
“对未脱贫的农户,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除给予一系列帮扶政策外,鼓励帮助他们走产业发展之路,做到持续增收不返贫。”肖伟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