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仲
作为湖南卫视开年剧的《孤芳不自赏》,从开拍到开播都备受关注,大IP、大明星以及传说中的大制作,意料之外的是,开播之后评价简直烂出了新尺度,“抠像演戏”“大量替身”“特效粗糙”“创下国产剧制作底线新低”……
围绕《孤芳不自赏》一剧的争议,普通观众又懂得了一个词汇及技术——抠像。所谓抠像,是指吸取画面中的某一种颜色作为透明色,将它从画面中抠去,从而使背景透出来,形成二层画面的叠加合成。简单地说,就是演员在摄影棚内用绿幕完成拍摄,后期由技术人员通过专业软件截取出画面中的人像,再“嫁接”入另一画面(如背景、其他演员等),从而合成新的画面。
只是,这一原本用于影视剧后期制作时的弥补性技术手段,却被《孤芳不自赏》一剧用偏、用滥,因而引发各方质疑及争议。
虽然,总制片人先是于1月6日通过《孤芳不自赏》官方微博承认,特效制作确实不够到位,有待提高。7日又再次接受媒体采访,但依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却特别强调主演真的很敬业,几乎全程待在剧组。而钟汉良、杨颖等演员所属的公司、工作室也纷纷发表声明,称“抠像”是拍摄技术的问题,与演员无关。
然而这并不能解释各方质疑的焦点:为什么两位主演会在很多不必要的场景中大量使用抠像?
为了节约成本或提高效率,影视制作方采用抠像等技术手段,取代演员表演或实地拍摄,是无可厚非的,也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早年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铁道游击队》《西安事变》等,其中有些火车跑动的镜头就是在室内用火车模型拍摄的,而非真火车。再比如,有些影视剧中的骑马镜头,演员也不是真骑马,而是在道具上做出飞奔的动作,然后由技术人员进行特效处理。而国外许多制作公司的做法更司空见惯,大到飞机坦克,小到汽车轮船,用的往往是道具。
必需的技术手段的运用,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不能接受的是,过分依赖技术手段,滥用到不该用的地方,且粗制滥造。如此弄虚作假,显然低估了观众的审美智商。其根源,是缺乏艺术责任感。
观众的眼睛或许是雪亮的。有人认为,明星们很忙,因此不得不大量使用替身,炙手可热的男女主演们没办法长期扎根剧组,因为他们忙着到处吸金,要去赶场子。所以就拍近景“大头贴”,再用抠像技术把他们植入各种场景里。但两个主演聊个天儿都不能实拍,要用抠像完成,观众能满意吗?
没有危险的实拍难道不是演员的本分?这让人想起好莱坞影星汤姆·克鲁斯,在拍摄电影《碟中谍》系列时,各种危险动作皆是自己亲自上场,攀岩、爬迪拜塔、扒飞机……是何等敬业,而且那些原本并不需要他亲自完成。反观国内的一些演员们,刚刚成名就迫不及待到处吸金,只是单纯地用“脸”演戏,各种不负责任。这与歌手假唱有何区别?以假乱真,总不能到如此无底线的程度吧?
作为演员,应当反思,是踏踏实实地拍戏贡献好剧、塑造深入人心的角色好,还是到处串场最后却拍一大堆烂片没一部代表作好呢?而制作方也该警醒,是明星的人气重要,还是敬业的演员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