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部分受表彰家庭代表合影。
发刊词
家好,则国好;国盛,则家兴。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是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
家里有亲人,亲人有亲情,是我们对幸福小家的向往;把家庭梦想的实现融入到民族梦想中去,是我们的家国情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家教、家风,如三驾马车,承载起以家庭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任——家和万事兴;家庭作为人们最先接受文明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地方,教育功能不可忽视,这也是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具体体现;而正是千千万万家庭向上向善的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值此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家庭文明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妇联等群团组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之际,《中国家庭》周刊应运而生,可谓恰逢其时。
关注与家庭文明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家庭问题的调查、探讨及研究成果;关注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倡导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家教理念;关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妇联组织一系列扎根基层的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展示现代家庭生活的多元化,体现人性之爱、人性之美,是《中国家庭》周刊的应有之义。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家,不仅是心灵的港湾,感情的归宿,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对亲人,对社会,对国家。
我们已在创建家庭文明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2017,让我们的家国梦启航!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家不只是人们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最是亲情暖人心,家的感觉,就是温暖的感觉。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家庭文明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已被人们化作自觉的行动——用爱与真情经营自己的小家;将良好家风融入血脉,亲身践行传统美德,润物细无声地把良好的教养传承给下一代;家风与家庭文明建设更上层楼。
2016年,家庭教育实践与研究结出累累硕果;而与家庭文明建设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进、出台与实施,也为更多的家庭能跻身于健康、文明、和谐、美满、幸福家庭的行列担负起保驾护航的重任。
让我们共同回首这不平凡的一年,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事件——
让文明家庭引领亿万家庭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300户家庭受到表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点评:
我们与人交往,很快能感受到对方的文明程度、道德自律、言谈举止、行为分寸、做人修养,乃至人格人性。这些多半与其所受的家庭影响、家学渊源、家风承继、家教成果有密切关系,它也印证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之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文明家庭中,有的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的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的故事与经验,恰恰体现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些家庭将带动全社会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践,促进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爱满家园、温情暖暖。
文明家庭展示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与追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小文明”凝聚成“大文明”,涵养时代家风,成为撑起“文明中国”的稳固根基。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 配套规定需跟进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性、综合性法规。
点评:
据最高法统计,2014年全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近10%的故意杀人案件涉及家庭暴力;每年约有10万个家庭因此而解体;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受害人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对“家暴”做了法律上的界定,在预防、惩治方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规范,除了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如谩骂、恐吓也被纳入其中,扩大了受害人的被保护范围;该部法律的实施,无疑对施暴者具有一定的震慑力。该部法律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撤销监护人制度,强制报告义务,给予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人员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以有效的司法保护。
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但配套规定仍需跟进,有关方面应尽快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同时,也需要各级行政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等加强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培训,使这部法律真正得到执行。
2016“好家风·网上行”传递从合肥出发
经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批准,2016年10月23日,“七彩文明 万家同行”2016环紫蓬山万人同行暨全国省会城市“好家风·网上行”传递接力活动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动。万人围绕紫蓬山环山道行走,感受美景与健康运动的魅力,在文明出行时传承良好家风。
点评:
古往今来,好家风、好家训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自身的财富,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它们能穿越时光,发挥出令人惊叹的道德引导力和约束力。
“好家风·网上行”传递接力活动则是顺应“互联网+”的时代特点而做出的积极尝试,借力新平台,通过网上网下联动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家风家训传递的“新路径”,在每个人心间播撒崇德向善的种子,造福更多家庭,让文明之花在更多的家庭盛开。
九部门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
2016年11月14日,全国妇联与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九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下简称《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点评:
《规划》的出台,将家庭教育从“家事”提升到“国事”的高度。
根据全国妇联开展的“第二次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面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等困难,他们迫切需要观念上的引领和教育行为上的指导,《规划》的出台,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
《规划》立足于为家庭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和全面、充分、多元的保障,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成为一项施惠于民的公共服务事业。
推进家庭教育立法 助力儿童成长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妇联提交了《关于将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规划的提案》,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将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规划,并尽快出台。
点评:
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家庭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童年在家庭中接受的教导,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其价值认知与是非标准、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以及善心爱心的养成。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学会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因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面对社会转型、家庭变迁、教育变革的外部环境,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诸如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不达标,家长责任缺失、监管不力,危害儿童生存发展甚至生命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而现行的法律在这些方面缺乏有效制约,甚至出现空白。
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义务,能够有效地尊重儿童青少年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可喜的是,2016年年5月,我国大陆地区首部家庭教育的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出台,并于当年9月1日起实施,迈出了家庭教育地方立法的第一步。
过半家庭不愿生二孩 呼吁加大公共服务资源投入
2016年12月22日,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此项调查由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辽宁等10省(市)21个市(区)开展。
调查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一孩家庭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为53.3%,不确定的为26.2%,不想和不确定生育二孩的家庭合计为79.5%。80%左右的父母在考虑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时,首先考虑的是公共服务因素。由于生育成本、经济负担、照料负担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家庭存在“不敢生、不愿生”的现象。
点评:
从2014年初独生子女政策首次“松绑”,即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到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开始实施,我国进入全面两孩时代。年轻父母对生育二孩并不太热衷: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大概有176万对单独夫妇提出了再生育申请,这一数量与此前预计每年约200万对夫妻申请差距较大。
导致年轻夫妇“不敢生、不愿生”二孩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生育成本高,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重等问题。曾有媒体算过一笔账,在城市“穷养”一个娃至少要30万元,“富养”则是个“无底洞”,一部分家庭想生生不起。二是部分女性担心生育二孩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最终选择了事业。对于已经有了二孩的家庭,过半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也存在诸多困惑。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加大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建设婴幼儿托育机构,为家庭提供更多安全优质、就近就便、负担得起的公共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照料负担,解决家庭和年轻妈妈的后顾之忧。同时,要通过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为两孩家庭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0~6岁儿童家庭亟须科学的家教指导服务
2016年11月29日,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了《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和指导服务的现状与需求,并提出“尽快出台对0~6岁儿童父母配套支持政策”“重视和加强对祖辈的家庭教育指导”“以亲子活动为主开展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等改进对策。
点评:
在参与调查的0~6岁儿童家长中,父母均是独生子女的占近30%,随着更多独生子女进入适婚年龄并组建家庭,这个比例还在继续升高。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年轻父母在实际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他们亟须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项研究在客观上将促进国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为父母育儿提供支持;而家庭教育指导的关注重心,也将向如何指导独生父母教育非独生子女过渡,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可以说,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开展家庭教育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首届“中国家长节”举办
2016年10月22~23日,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中国总部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家长节”在山东省滨州市举行。国内外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信息化时代:‘家校社共育’与家风建设”课题。
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把家庭教育提到“国事”“天下事”的高度,家庭教育成为国民教育工程的基础。
如今,光靠学校教育支撑不起中国教育的大厦,单纯地教育和改变家长也不切实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实则是社会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投射。信息化时代大教育,需要家校社三者互动结合、形成合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家长节”的设立,有助于唤醒父母的“家长”角色意识,明确家长在养育下一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明确家长在科学地爱孩子的前提下实施家庭教育,重视自我学习、积极参与“家校社共育”,与孩子一起成长。
“好家风”成考核干部“硬件”
从2016年2月到12月,上海市奉贤区、安徽省合肥市、浙江省等多地各级党组织探索将党员干部8小时之外在社区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家风建设纳入考核考察,作为干部评优评先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弘扬立家规、正家风、严家教的正气。
点评: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本人,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好家风家规涵养文明,好家风家规引领民风。因此,考察干部的家风成为选拔任用德才兼备干部的“规定动作”和“硬件”,在一定程度上为干部选拔制度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机制。
展示家庭文化 感受“家和”温情
2016年12月10日,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妇联共同举办了“‘家和万事兴’2016年北京市家庭文化展示活动”。本次活动,展现家庭美德,传播文明风尚,传承良好家风。
点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家庭的文明与和谐是社会文明与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石。然而,吸引市民自觉参与家庭文明建设,需要形式上的创新。这次家庭文化展示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它使市民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好家风好家训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自觉践行好家风好家训。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个家庭的风气好了,自然就能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