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小平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从孩子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阶段,没有不操心的时候。但是,父母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并不一定就能达到满意的结果:辛苦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在生活上的娇气十足,在性格上的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上的自我中心,在面对挫折时的不知所措……
笔者曾看到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怎样剥鸡蛋皮,因为这件事在他而言从来都是由父母代劳的;一个17岁的孩子,打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只是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给他一百元压岁钱;一个30多岁的男人,整日游手好闲靠啃老度日,因为父母在他心目中就是“自动取款机”……
一次,一家三口来笔者这里咨询。孩子成绩很差,父母担心他不能考上高中,所以想通过咨询使孩子有点紧迫感。孩子是随着父母一起进来的,爸爸始终替他拿着书包。坐了一会儿后,妈妈想起来孩子还没有吃早饭,于是去附近的肯德基给他买。孩子很内向,问一句答几个字,有时候根本就是不出声,只有爸爸在一旁替他回答。早饭买来了,孩子有了点笑脸,问为什么没买烤鸡翅,妈妈脸色一变,口中连说:“对不起,我忘记了,对不起!”孩子一脸怒气,推门而出,妈妈紧跟着走了出去。
爸爸很是尴尬地说:“对这个孩子我们操了很多心,只是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他做。不夸张地说,冬天的衣服我们都是要捂暖和了,才给他穿,起床后洗脸水打好,牙膏都是挤好的。我们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他就是不理解?”
这位爸爸的疑惑,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疑惑。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爱极了孩子的母亲,儿子出生后就和她在一个床上睡觉,一直到儿子考上大学,而孩子的父亲则被撵到另一个房间里。
虽然这样的情况比较极端,但现实生活中,不愿放手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很多父母从小就为孩子包办一切,在性质上跟这个案例无异。
有些父母,愿意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替孩子做主。很多人的理由是:“我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受苦受累”“我就是为了孩子好”等。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把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安排好。殊不知,所有这些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抉择,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而他们却始终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
这些做法,大多都会被父母冠以“爱孩子”的美名。然而,这些看似对孩子的爱,却显得有些变态和扭曲,最后甚至演变成一种伤害。因为,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人,而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融入社会才会体现价值。每个人都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有独立的人格。一个总是依附于父母生长的人,永远都无法学会独立面对社会,更无法独立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其实就是一种害。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转变一个观念:孩子是你生的,但是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属于整个世界。
蒙台梭利曾这样说:“每一个独立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虽然孩子需要母亲怀胎十月,靠父母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但是孩子作为独立的人,应该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应该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像圣经里面所说:“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你们只是负责照顾。”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如果我们不跟孩子一起在心理上“断奶”,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永远长不大。如果我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不要试图去霸占他,让他们走自己的路,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旁观者,为他们的成长鼓掌,让他们自己在曲折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