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2月1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调查 大病众筹,如何走出让人既爱又恨的困境? “守门人”为老人撑起一方爱的天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门人”为老人撑起一方爱的天空

赤峰市“守门人行动”成农村居家养老家庭干预好手段

“守门人”志愿者看望结对的孤寡老人。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永钦

□ 周学军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牛营子镇水泉村,有一位79岁的张淑英老人,卧床7年,与智商不高且一直独身的50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当地妇女谢清丽与出嫁到本村的女儿经常到张淑英家帮忙,料理家务、协助并教她儿子如何更好地照料老人。去年底,张淑英过世,由于家贫屋窄,也没什么亲属,再加上老人的儿子智力有问题,谢清丽在征得了家人同意后,把老人的丧事放到自己家去办,让张淑英老人体面地入土为安。

谢清丽为何要这样做?原来她是当地妇联组织的“守门人行动”中的一员。“守门人行动”是妇联组织发动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中有能力、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通过培训、指导、参观学习等措施,把她们培养成“守门人”,这些“守门人”采取就近、就邻、就亲、就熟、就友等方式,守护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并为她们无偿提供最基本的精神上的陪伴、生活上的照顾和生产上的帮助。

核心家庭成趋势,农村牧区老人养老遇难题

如今,养老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家庭养老仍然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养老是大多数地区唯一的养老方式。但是,这种养老方式遭遇了很多困难与问题。近年来,记者对赤峰市的家庭养老情况进行了关注,同时,对该市利用项目进行家庭干预农村牧区养老活动做了调研,了解到“守门人行动”成了当地农村居家养老家庭干预的有效手段。

记者了解到,赤峰市460万人口,城镇化比率为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而在全市253所参差不齐的各类养老机构中,仅有不到100所分布在农村牧区。这些分布在农村牧区养老院的老人多以无儿无女的五保户、低保户或个别子女不赡养的老人为主,正常家庭老人进院养老的凤毛麟角。在核心家庭、小型化家庭日益成为大趋势的今天,家庭养老已经失去了传统优势,更多的老人沦为“空巢老人”,即使儿女没有远走他乡,但也分灶另过,子女能够给予老人的支持与帮助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生产和生活上的关注。老人的孤单与寂寞是空前的,而由于生活琐事产生的矛盾也很多。

亲情互动 关注老年人生活精神需求

如何让农村牧区的老人提升晚年的生活质量,在家庭中尽可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何让外出务工或成家后另起炉灶的子女与老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并关注老人的生活及精神与身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赤峰市妇联开展的“守门人行动”关注农村老年人生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组织开展亲情互动联欢会就得到人们的一直好评,利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探亲之机,以家庭为单位,妇联组织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儿媳、女婿或伴侣共同参加联欢活动。联欢活动多以娱乐形式为主,活动内容则涵盖合作、沟通、关照、相爱等。

水泉村有一对婆媳,婆婆叫张桂花,媳妇叫王君艳。她们住在一个屋檐下却势同水火。因为种地、赡养以及其他琐事,婆媳两人不仅近10年的时间相互不说话,而且数次去法庭打官司,法官和村干部多次上门调解,都没效果。项目介入以后,村妇代会主任用了一点小技巧分别将这对婆媳请到了“优点轰炸”的活动现场,并让她们参与其中。婆婆在夸儿媳时非常客观真诚,儿媳则是流着泪回应婆婆的“优点轰炸”,她说:“其实婆婆心地善良,对丈夫、对我儿子,包括对我真的很好,不知道我们怎么走到了这样一步,都是我的错!”然后她细数了婆婆的种种好,婆婆也主动拉住了儿媳的手,并掉下了眼泪。最后,在活动主持人要求的“请做子女的上前去拥抱你的老人”这个环节的时候,这对婆媳拥抱的最紧,时间也最长。

此外,“守门人”与被守护老人的子女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因为“守门人”的工作做得不管多好,都取代不了亲情对老人心灵上的抚慰。喀喇沁旗锦山镇田营子村二组一个叫田中海的81岁老人,是村里的低保户,脑血栓后遗症2年多,行动借助拐杖,靠视力仅为0.2、同样80多岁的老伴照顾。老人有二男二女四个孩子,因为这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小山村,所以四个子女全部在外务工,而且离家都比较远,有的子女已经几年没回过家了。

“守门人”曹玉花守护这对老夫妻后,经常与他们的四个子女特别是儿子沟通与联系,不仅将老人的情况及时通报给他们,而且劝说他们不论多忙、多困难都一定要回来探望老人。春节前,在河北省文安县打工并定居、6年没回家的大儿子腊月十二就回到父母身边,陪伴父母过春节,计划元宵节之后再回去。其他三个子女出钱给老人买了一个年猪,杀年猪的时候,老人高兴得恨不得通知全村的人来吃猪肉。

严于律己 让“守门人”身份教育自身

“守门人”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教育了自身。

田营子村有个守门人叫周学颖,丈夫是上门女婿。去年11月,公公因病到市区住院,由于田营子村距离市区不足30公里,所以公公希望能到周学颖家看看。周学颖却不同意,她说一是家里就一铺炕,这么冷的天没地方住,二是自己家境十分不好,也没有钱给公公看病,为此夫妻俩生了好几天气。

这件事无意中被村妇代会主任也是守门人之一的冀艳华知道了,她马上找小周去做工作:“你娘家妈住院生病的时候,你老公端屎端尿的伺候了十多天,还跑前跑后当成自己亲妈一样,要将心比心。再说,你还是村里的守门人呢,就这素质和做法,对自己的公公都不好,怎么能对别的老人好呢?你别当守门人了!”

一番话说的小周没话说,第二天就把公公接到家里来,对公公无微不至的照顾,又亲自去县城给婆婆买了件新衣服。事后小周说:“是‘守门人’这个身份规矩教育了我!”

记者了解到,“守门人行动”从抓试点开始,到目前在赤峰市逐步推开,历经大约3年的时间,既创造出了许多鲜活的经验,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基层妇联干部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是家庭干预取得成果的关键。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每一个家庭老人和子女的关注点上,才会取得实效。但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守门人行动”的开展。目前这项工作总体上仍然是妇联组织在推动,如果地方政府、民政、司法、社会组织等合力共举,相信家庭干预方式会有更高水平的提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