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玫
很多人都知道“开到荼靡”这个词语,却不知荼蘼为何物。
百度“荼蘼花”,解释为:荼蘼(学名:Rubus rosifolius var. coronarius),又名酴醾、佛见笑、重瓣空心泡,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空心泡的变种。
宋朝有位诗人叫王琪,在诗人中实在不能算有名的,但他在《春暮游小园》里写的“开到荼蘼花事了 ”却有着相当的知名度。如果多问一句,荼蘼究竟是什么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时荼蘼一词一般也写作“酴釄”“酴醾”,原也指川滇一带出产的重酿之酒。因荼蘼花色与酒色接近,又有清香,遂得名。
两宋时期,关于荼蘼花的记录突然暴增。南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中,收录关于荼蘼花的宋朝诗词约103篇,而当时被称为花中之王的牡丹也只有150篇。清朝的《广群芳谱》中,收录历朝历代的荼蘼花诗词共113篇,其中有106篇都来自宋朝。
明朝之后,荼蘼突然又从观赏植物的行列中淡出,相关的文字记录也变得寥若晨星。最要命的是,种种花木典籍中的记录多有不一致之处,以至于荼蘼花的真实身份几乎快要变成一个谜。
荼蘼是朵什么样的花,我是没有见过,但一定代表着悲伤,因为她的盛放就是一个花季的终结。如今我们用搜索引擎搜“开到荼靡”,会出来寄托了各种情怀的图片。
虽然目前积累了大量关于荼蘼花的古代文献,但因古人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植物分类基础,这些资料也只能停留在“仅供参考”的阶段。加上历朝历代、不同地域对荼蘼花的认识都存在不同,让身份认定的工作难上加难。
资料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发现荼蘼的特征包括以下三点:春末夏初开花;藤本或灌木;外形上近似蔷薇或木香。
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荼蘼”并非是一个正式物种名,但可被冠以这一别名、特征也相应吻合的,倒是有三种蔷薇科植物,它们分别是:重瓣空心泡、悬钩子蔷薇和香水月季。
重瓣空心泡
蔷薇科的观赏植物琳琅满目,名叫空心泡的虽然听上去有些陌生,但说起它的形象,你也许就比较熟悉了。空心泡又名蔷薇莓,和悬钩子属的许多植物一样,盛产颜色鲜红艳丽的小小果实;重瓣空心泡为其重要的变种,日本园艺种则称之为“头巾蔷薇”,常见栽培运用于庭院绿化中。
虽然重瓣会让空心泡的花朵更加美丽,但也因为缺乏雄蕊,我们享用不到其果实。
《花镜》《广群芳谱》等主流花木古籍的“荼蘼”形象:“花青跗红萼,及开时变白带浅碧。大朵千瓣,香微而清,盘作高架,(农历)二三月间烂漫可观。”根据宋朝人偏爱重瓣花卉的审美, 文人们在吟咏荼蘼花时常用的“香”“雪”“白”“玉”等形容词,视觉效果上应该都与重瓣空心泡有很高的匹配度。5—7月开花、富有清香、盛产于华南、东南亚地区等特性也十分吻合。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描述中的荼蘼花实为蔷薇属的木香花。理由是许多古籍中提及的荼蘼花却有黄、白二色,这一点与木香花的属性一致,而重瓣空心泡只有白色一种。这一说法似乎并不可信,早在唐宋年间也已有对木香花的充分认识,明《二如亭群芳谱》中更是明确提及白、黄、单瓣、重瓣等不同形色的木香花,早已能清晰区分蔷薇、玫瑰、月季、金樱子、缫丝花等植物,应该不至于把荼蘼和木香视作一物。
悬钩子蔷薇
单瓣、娇小,花蕊细碎,未开的花蕊泛出淡淡的黄色,清香醉人。此花与单瓣的白色野蔷薇在外形、花期、分布环境上都非常像,但仍然是同属内的两个独立物种。悬钩子蔷薇具有更浓郁的香气,花与果也更大些。从微观角度来看,悬钩子蔷薇的花柱、萼片外有柔毛,而野蔷薇的花柱、萼片之外则光滑无毛。
和野蔷薇一样,悬钩子蔷薇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如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话,悬钩子蔷薇的花期一般在五月中下旬,紧接着刚刚谢去的野蔷薇盛开。因具有浓郁的清香,在植被茂盛的野外,往往未见其花先闻其香。
香水月季
虽然大众印象中的荼蘼花应以花色纯白、略带淡黄为主,但在清朝的花木百科全书《广群芳谱》所收录的资料中,也有不同颜色“荼蘼花”的记载。如《四川志》:“成都县出酴醿花,有三种,曰白玉碗,曰出炉银,曰云南红,色香俱美。”如此色彩丰富的植物,虽也是芳香扑鼻,但与悬钩子蔷薇、重瓣空心泡的差别就很大了。基于此,《中国植物志》里提出了另一种“荼蘼花”的可能身份:香水月季。
如果说被随便种在路边绿化带的它,其实就是名不见经传的荼蘼花,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各方面的特征却又都吻合得非常好。
直至如今,《中国植物志》里仍以“黄酴醾”作为桔黄香水月季的别名——须知这可是连悬钩子蔷薇、重瓣空心泡和木香花都不曾获得的“官方认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