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高丽
□ 胡承传
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散会,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晓棠扭身就和邻座的几位代表交谈起来,急于分享内心的激动。“不管是老中青,听完习总书记讲话后都很激动。给人内心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光明。内心有激情,才能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不止王晓棠,这是所有文代会代表们的共同触动。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扎根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我粗略地数了一下,习总书记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30处之多。习总书记始终把人民视为文艺创作的源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务部门诊部原副主任季平说,我们应该把笔触始终放在人民的思想脉搏上,要像医生的听诊器一样始终贴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文艺工作者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血肉、有感情的作品。
王晓棠说,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要接地气,要深入人民,为了人民。它是互动的,它是来自人民,又还给人民。这样才能生生不息,才有生命力。
“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对文艺工作者的四点希望: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创作室主任胡旭东表示,四点希望,为新时代的文艺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南。
“习总书记提出了四点希望,听过之后,又觉得自己有小小的窃喜。”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刘之冰说,窃喜在于,这几年来,自己在创作当中,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去实践。
刘之冰说,尤其作为一个军队文艺工作者,有这样一份责任:我们必须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南,贴近生活,向人民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去创作出更多的人民喜闻乐见的、能够引领观众精神世界的,能够歌颂我们民族英雄主义的,引领民族前进的作品,去鼓舞我们的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必须要承担这样一份责任,勇于去承担时代的榜样。”
刘之冰刚刚从俄罗斯出访回来,是带着《百团大战》去参赛,最终获得俄罗斯邦达尔丘克军事电影节的故事影片首奖。他个人获得了俄罗斯电影家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理由是奖誉贡献了反法西斯战士的突出形象。“实际上,我们只有勇敢地去挑起这份责任,塑造出更多的民族的形象,我们才会赢得更多的世界上的尊重。” 刘之冰在当地与同行聊起来时,他们问他怎么去评价演的人物?“我说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当中,我塑造的两个军事家,他们都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一个是刘伯承元帅,一个是左权将军,都是中国人民非常爱戴的军事家。他们就说,你能够有这份荣耀在银幕前,去展现自己民族的英雄,确确实实很值得敬佩。”
军队文艺创作的“三味”
近年来,胡旭东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在谈到军队文艺作品的创作方向和着力点时,他表示,军队文艺工作者要为兵服务,为部队服务。“现在市场很混乱,市场很大,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而言,更要稳定自己的创作形态,稳定自己的创作思想。军队文艺创作要具备三味,也就是信仰味、硝烟味、泥土味。” 胡旭东说。
关于这“三味”,胡旭东解释说:“信仰孕育崇高的灵魂。文艺创作是带着信仰去创作实现的,军队文艺作品首先要有信仰的味道。军队文艺因信仰而生、因信仰为源、为信仰而歌。”
“我们有时候教唱一首军歌,不亚于上一堂政治课。在部队,要有鲜明的旗帜,来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祖国和人民军队。要热情传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英雄之美,努力为官兵精神补钙、士气加钢,思想淬火。”
2015年12月31日,习总书记亲自授旗,第二炮兵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火箭军将士深感教育,倍受鼓舞,始终坚定信仰,始终看齐追随。火箭军成立后的第一首歌曲《火箭军战歌》就是由胡旭东来创作的,可谓一夜之间传遍火箭军军队。这首歌曲也是将火箭军以新的军种形象展示世人。
“许多伟大的军队文艺作品都是从战火中孕育而生的,军队文艺作品具有硝烟味才具有生命力。” 胡旭东阐释,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作品都与战争息息相关。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之歌》等等,就是战争年代不同时期的杰作。事实证明,文艺作品是民族性作品的一个重要篇章。带硝烟味的文艺作品,对于火箭军部队也至关重要。
胡旭东创作了一些带有火箭军符号的作品,《点火》《让导弹飞》《朝天歌》《东风万里长》等,几首作品都是展现火箭军部队真抓实备、真打实练的成果和效果。
“‘点火’实际上是导弹发射最高一道命令,最关键命令。当时拿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热血沸腾。” 胡旭东表示,当兵近30年,对火箭军的爱,对基层战士的爱,以及这支军种的重要地位,在世界的重要地位,都因这两个字刻在他骨子里,“我不到十分钟就写完了,因为它在我心里流淌了几十年了。”
“习总书记讲话中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习总书记还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文艺创作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样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胡旭东说,军队文艺作品的根永远在官兵,官兵是最终评判者。为兵服务是军队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军队文艺作品创作就要扎根于人民、扎根于部队。好的作品,肯定会有官兵传唱,得到官兵认可。
今年,当洪水来临的时候,一首《又见到你》一夜之间点击率达到百万、千万,最后到了几个亿。为什么呢?胡旭东的理解是:这首歌词作者也好,曲作者也好,他首先热爱人民,热爱军队,他热爱这片土地。“你闻不到泥土香,你就看不到泥土的美,就写不出带有泥土芳香的作品来。所以习总书记讲,‘扎根人民’。”
勇于创新创造,甘做一个铺路石
现场聆听习总书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重要论述,战士文工团杂技分团团长李亚萍反复琢磨自己30余年的文艺生涯,“从我们精心打造《破晓》的整个创作历程和经历,特别能说明习总书记讲到的‘扎根于人民’。”
作品《破晓》的整个主题,实际上讲的就是普通一兵的成长历程。
一次演出当中,一位首长跟李亚萍讲到,你们的杂技在全军是最棒的,但是能不能更接近军人?“更接近军人?刚开始我不太明白,我说我已经很接近了,我们常下部队,而且特别注重细节,注重小偏远部队的官兵。”后来,她回想这么多年下部队的点点滴滴,突然意识到首长说的“要接近军人”,“我能不能用我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他们的影子来?就是让官兵能感同身受,看到自己。”
李亚萍在《破晓》创作过程中,首先把所有的男演员拉到训练场上去,跟特种兵一起训练。杂技演员的技能和身体素质最能跟特种兵结合。让演员跟特种兵一起训练,他们练什么,演员就练什么。后来,她觉得不过瘾,节奏有些慢,因为舞台上是瞬间的表现,很快,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她就想在剧里面体现跑酷,把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节奏感,那种速度,跟他的训练场上结合起来。百米障碍,攀岩,后来都达到一模一样。那一刻,李亚萍就感觉作品已经有了,她表现出来的,就是官兵自己。整个过程中演员又跟战士交流怎么训练体能、加强力量、防止受伤。
“我觉得这就是习总书记讲的‘扎根人民’,走到官兵中去,相互之间融为一体。”李亚萍说,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讲到了他们心窝里。
关于习总书记讲话中“勇于创新创造”的希望,是李亚萍实则一直在践行的。她曾说,杂技3000年来一直没有开口说话,但因她大胆创新,在作品《破晓》当中巧妙将杂技和戏剧创新结合,赋予了杂技新的生命。
“以往孩子们训练演出,都是大头朝下几个小时,要么就翻跟头。很难表达他的内心世界,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但是这种肢体语言又不能等同于芭蕾,芭蕾是很细腻的,但是杂技演员做不到,只有技术技巧。” 李亚萍说,说话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只不过我们需要训练、打磨,来开口讲话,讲自己的话。
“能在炫技的同时,把内心世界也展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尝试的。”李亚萍坦言,其实他们一开始也是没有把握的,但是也像习总书记讲到的,要“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不能瞻前顾后,“要是失败了怎么办?我的名和利怎么办?人如果钻到这个上面来,就肯定创作不出精品。所以,我抛弃一切东西,哪怕就是失败,但是也可以给后来者做一个铺路石。”李亚萍说,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牢记责任,不忘使命。